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1篇
  免费   820篇
  国内免费   1073篇
测绘学   441篇
大气科学   872篇
地球物理   810篇
地质学   2131篇
海洋学   500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54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宁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ME),MME主要出露在花岗闪长岩中。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个数与单位测量面积的特征值(直径)之间均存在对数线性关系(p〉0.75),表明MME一花岗质侵入岩体系为分形体。结合MME的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大宁岩体中MME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的分维数分别是1.293和0.991,表明混合程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一性。MME长轴展布方向与寄主岩体的原生流动线理方向一致,暗示着在镁铁质岩浆注入之前,长英质岩浆已部分结晶。对流作用可能是MME分布、变形和岩浆混合程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2.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radial anisotropy along two linear seismic arrays across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from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About a half to one year long ambient noise data from 87 stations were used for obtaining the inter-station surface wave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s (EGFs) from cross-correlation. Rayleigh and Love dispersion curves within the period band 5–30 s were measured from the EGFs of the vertical and transverse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These dispersion data were th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VSV and VSH) and radial anisotropy (2(VSH ? VSV) / (VSH + VSV)) from point-wise linear inversion with constraints fro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Our results reveal substantial structural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CC. The Bohai Bay Basin in the eastern NCC is underlain by a thin crust (~ 30 km) with relatively low velocities (particularly VSV) and large positive radial anisotropy in the middle to lower crust. Such a crustal structure is no longer of a cratonic type and 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widespread tectonic extension and intensive magmatism in this region since late Mesozoic. Beneath the Ordos Basin in the western NCC, the crust is relatively thicker (≥ 40 km) and well stratified, and presents a large-scale low velocity zone in the middle to lower crust and overall weak radial anisotropy except for a localized lower crust anomaly. The overall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is region resemble those of typical Precambrian shields, in agreement with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regi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under the Trans North China Orogen (TNCO, central NCC)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maller scale velocity variations, strong positive radial anisotropy in the middle crust and rapid change to weak-to-negative anisotropy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features may reflect complex deformations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ectonic extension and magmatic underplating during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Our structural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 seismic,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Phanerozoic lithospheric reactivation and destruction processes may have affected the crust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of the eastern NCC, and the effect probably extended to the TNCO, but may have minor influence on the crust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raton.  相似文献   
993.
采用野外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及多项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寒武统表生溶蚀型藻格架白云岩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宏观上,藻格架白云岩呈丘状、透镜状夹于潮坪相白云岩层间,由于差异性溶蚀,发育了大量表生溶蚀孔。微观上,藻格架由富藻的泥粉晶白云石组成,而架间孔由浅色的亮晶白云石充填。藻格架泥粉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结构,具有暗红色—橙红色的阴极发光,较高的Na、K含量,较低的Fe含量;δ13C为-0.572‰~0.124‰、平均值-0.116‰,δ18O为-5.391‰~-4.983‰、平均值-5.240‰,表明其形成于准同生阶段盐度较高的相对氧化环境中。架间充填的亮晶白云石胶结物,呈半自形—自形中细晶,具有昏暗的阴极发光或者不发光,较低的Na、K含量,较高的Fe含量,δ13C值为-0.662‰~-0.251‰、平均值为-0.460‰;δ18O值为-6.639‰~-5.939‰、平均值-6.267‰,表明其形成于相对还原的埋藏环境。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LREE轻微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特征,与海相泥晶灰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揭示了其白云化流体均来自于原始的海水。在溶蚀作用方面,亮晶白云石胶结物相对泥粉晶白云石藻格架更易于溶蚀。前者在大气水表生溶蚀过程中,主量元素Ca、Mg丢失显著,Mg/Ca值由0.955降至0.007,微量元素Na、K丢失相对明显,Na/Ca值由原来的3.8×10-4降为1.9×10-4,K/Ca值由1.1×10-3降至检测限以下,而不改变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这些特征表明,表生溶蚀过程在元素特征上是一个去白云化的盐度降低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基本无稀土元素的带入带出。  相似文献   
994.
大兴安岭东南部油气资源勘查区重磁异常初步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重磁异常的初步解释表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松辽盆地外围地区存在诸多中、新生代盆地,发育3条NW向深大断裂和近NEE向的弧形构造.1∶20万重力异常显示,本区中、新生代盆地边界具有较明显的梯度异常特征,1∶5万航磁异常可较为清晰地勾画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重、磁、电剖面联合反演揭示,中生代地层厚度1~4km,古生界规模宏大,厚度可达4~6km,是本区寻找油气的重要层位;古生界含油气盆地基底为志留系及更老地层;大兴安岭NE向展布的花岗岩具有蘑菇状侵入特征.通过重、磁异常联合反演,消除火成岩影响,得出突泉和扎鲁特地区的中生代基底深度1.5~4km,古生代的基底深度为2~6km.  相似文献   
995.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84-1992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6.
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区划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红梅  李林  高歌  刘义花 《冰川冻土》2013,35(3):656-661
利用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遥感监测积雪深度资料和牲畜死亡率资料,对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能很好的反映青海积雪状况.利用积雪指标分析青海各地致灾强度大小.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区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最高,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农业区以及环湖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通过分析积雪指标和牲畜死亡率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临界气象指标,对青海地区进行了雪灾风险区划.区划结果为:轻灾主要发生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的大部和环湖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发生轻灾的频率大都在50%以上;中灾和重灾在青海发生频率均不高,都在20%以下;三江源的大部尤其是囊谦、玉树和称多一带是特大雪灾的高发区,发生频率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主要呈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在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中凹陷三个次洼优质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并对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布预测,研究表明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在北洼分布范围较大,中洼次之,南洼分布最小;在辽中北洼,整个沙三段均有分布;在辽中凹陷中洼,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中亚段;在辽中凹陷南洼,主要发育于沙三段下部。  相似文献   
998.
在搜集和梳理全球一个多世纪以来灾难性工程滑坡实例的基础上,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分为4种基本类型和若干亚类:①采矿工程滑坡(包括地下采空型、露天采场型、尾矿坝及排土场型);②水利水电工程滑坡(包括库区岸坡型、水库大坝型、灌溉工程型);③线性基础设施工程滑坡(包括公路及铁路工程型、油气管道工程型);(鸯城市建设复合型工程滑坡。重点剖析了国内外著名的工程滑坡灾害案例,并兼顾一般工程滑坡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综述了各类典型工程滑坡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部分处置措施。通过不同类型工程滑坡特征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工程滑坡成灾的教训和成功处置的经验,为未来工程项目区和城市化过程中工程滑坡的综合防治及风险减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9.
蒙脱石的电动电位调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玲  张敬阳 《矿物学报》2013,33(1):19-24
为了提高蒙脱石对水体中的Cr3+、Ni2+、Cu2+等重金属离子的净化效率,用各种金属离子、聚合羟基铝离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邻菲罗啉的螯合物等插层蒙脱石,调控其电动电位,研究了改性蒙脱石的电动电位与吸附金属离子性能的关系,探索了pH值及金属离子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石经不同物质改性后,电动电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聚合羟基铝离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邻菲罗啉螯合物的插层,使蒙脱石的电性从负值变为正值,不利于对带正电的金属离子的吸附。利用重金属离子的配位性,先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邻菲罗啉,使其生成螯合物,再用蒙脱石进行吸附,能显著改善吸附性能,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对低浓度的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而且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使得吸附性基本不受溶液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MK和F检验对站点的年最大日降雨序列进行趋势、突变和跳跃分析。基于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进行一致区的划分、最优分布的选择和降水极值的频率估计值计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K趋势和突变检验显示只有8个站点(22.9%)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通过了信度为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特别是京津唐区域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时段主要发生在1980-1990年。均值和方差的跳跃性显示大部分站点都呈现出显著的向下跳跃,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滦河子流域和北三河水系;趋势和跳跃的综合分析能够对降水极值有可能引起的旱涝灾害进行更全面合理的判断。不同重现期下的频率估计值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从东南到西北、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并与地形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降水极值空间分布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滦河子流域的遵化和青龙附近;大部分站点50 a一遇的估计值和AMP序列的最大观测值能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间接反映了估计值的合理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