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址脊椎动物遗骸有Rhizomys sinensis,Hystrix hodgsoni,Nyctereutes procyonoides,Meles meles,moschus sp.,Ceruvs hortulorum,Elaphurus davidianus,Caprinae,Gazella sp.,Bovinae,Sus domesticus,Phasianidae和Cyprinoid,可分为5层位,其年代为7300aBP 380-6220aBP 407和仰韶西王村类型。动物生态、动物地理及其他气候替代性指标显示了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1500年间包含了2个相连续、但不完整的气候演变周期。每个气候演化延续时间约为700-800a。气候演化周期与文化发展周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2.
阿尔金断裂带东南缘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沿阿尔金断裂带东南侧发育六个中、新生代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的边缘或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与阿尔金断裂锐角相交的断裂,该组断裂对盆地的隆坳格局和地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具有箕状结构或不对称结构特点。沿阿尔金断裂带方向,保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的厚度和沉积特征在时空上呈有规律性变化,显示了阿尔金断裂带时、空活动的差异性。根据侏罗纪盆地在阿尔金断裂带两侧的展布特征和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的鼻状构造及其沉积演化特征,推断阿尔金断裂带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不同方向的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173.
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泥岩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的岩心样品,进行了X衍射全岩物相测试,有机碳测定,孔隙度、渗透率测定及扫描电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泥岩中普遍含碎屑矿物,其中长石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以碎屑粘土为主,泥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泥岩中各种面状孔隙是主体孔隙,由微孔隙构成,孔隙含量较高,分布较均匀.泥岩孔隙结构基本可归纳为细孔喉型、粗孔喉型及混合过渡型等三种类型.最后分析探讨了影响泥岩孔隙结构主要因素为:①碳酸盐含量使孔隙基本面貌产生差异;②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欠压实对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③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赋存状态与溶蚀孔隙发育关系密切相关;④有机质富集有利于异常压力发育,对孔隙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4.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距今20ka以来的滑动速率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地震地质》2003,25(3):349-358
阿尔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 ,其走滑量和走滑速率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 ,对这样一条大陆内部巨型走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进行研究 ,对于了解阿尔金断裂带左旋走滑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在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疏勒河口以西 ,阿尔金断裂错断了几条规模相近的河流阶地和洪积扇 ,形成典型的走滑断层断错地貌。通过对这些典型断错地貌点的地貌观测和年代学研究 ,得到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石堡城以东疏勒河以西自 2 0kaBP以来的滑动速率约为 4~ 5mm/a。自 50kaBP以来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一致性 ,约为 4~ 6mm/a ,表明利用河流阶地和洪积扇位错作为断层走滑位移标志计算断层滑动速率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5.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时代究竟是印支期还是新元古代争议始终很大。对山东胶南地区超高压变质带中超镁铁岩和榴辉岩的锆石激光拉曼、阴极发光和离子探针原位定年的研究获得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为印支期。其中超镁铁岩含柯石英锆石的年龄为221±12Ma,该深成岩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581±44Ma)。此外,锆石中另有约400Ma年龄记录,可能代表岩石形成后另有一期热事件。榴辉岩的下交点年龄为228±29 Ma,与超镁铁岩含柯石英锆石年龄一致,代表超高压变质时代;上交点为中元古代(1821±19Ma),代表原岩年龄,后者与其片麻岩围岩时代相一致,说明榴辉岩是原位俯冲。  相似文献   
176.
The Chengjiang Lagerstatte has been celebrated for prolific soft-bodied fossils. Based on specimens recently excavated in the Chengjiang Lagerstatte by the Early Life Institute, Northwest University, Diandongia pista Rong, 1974, is directly revealed to be a pediculate brachiopod, assigned to the Family Botsfordiidae, as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vascular system including dorsal and ventral mantle canals. These specimens described herein exhibit some peculiarities, notably the extremely thin and long pedicles, which suggest that Diandongia is epifaunal rather than burrowing brachiopod. A study of this group of animals indicates that they may be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lids and the remaining brachiopods, and the character evolu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brachiopods.  相似文献   
177.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将为确定生烃过程和探勘目标提供重要制约因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两次埋深加热事件。第一次在白垩经末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二次在晚新生代约8MaB.P.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一次最高古地温要高于第二次最高古地温.晚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古地温梯度为16℃/km.从白垩纪到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可能发生古地温梯度降低事件.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达到或超过生油高峰温度.白垩纪乃家河组和马东山组虽然进入生油窗温度范围,但未达到生油峰温度.按照古地温资料推断,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应为六盘山盆地主要生烃源岩,晚白垩纪之前应为六盘山盆地烃源岩的主要生烃阶段.  相似文献   
178.
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和海洋模式进行各种敏感性试验 ,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lNi no事件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海洋热状态起了很大的作用。强冬季风年冬季所对应的海温距平为LaNi na型 ,但在与冬季风异常相对应的风应力作用下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 ,由于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和海温正距平的东传 ,可以使海温向着ElNi no型分布发展 ;弱冬季风年冬季所对应的海温距平为ElNi no型 ,后期则会转成LaNi na型。冬季风异常的偏北风分量及赤道西风分量对海温所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 ,前者更多地影响太平洋西岸及暖池区 ,后者则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热状态特别是ElNi no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ElNi no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不是风应力的强度 ,更关键的是异常风应力的持续时间。由于风应力的持续作用 ,ElNi no发展特征更加显著。与冬季风异常相对应的纬向风分量特别是西风异常在ElNi no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单纯的海洋模式中经向风异常只能改变局地的西太平洋海温 ,并不能使东太平洋海温产生响应 ,即没有出现赤道暖水的东传过程。试验表明 ,海气耦合模式较单纯的海洋模式能更好地反映海气相互作用及ElNi no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9.
1 IntroductionOn November 14, 200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8.1(magnitude of 8.1) occurred to the west of the KunlunMountain Pass which bound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Region and Qinghai Province. The Chinese seismicnetwork measured the epicenter of this event to be locatedat 36.2°N, 90.9°E, 350 km away from Golmud City ofQinghai and 400 km from Ruoqiang County of Xinjiang.This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incethe M-8.0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Damxung of Tibet…  相似文献   
180.
中国大陆及邻区SK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SKS波分裂测量是研究大陆地幔的形变特征、探索大陆动力学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本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台站的SKS波分裂现象进行了研究. 选用中国数字化宽频带地震台网(CB台网)和美国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资料,使用SC(Silver and Chan,1991)方法,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80多个台站下方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即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到时差δt. 快波偏振方位在相同地块有一定的优势排列方向,大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都能与过去或现今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得到很好的符合. 整个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分裂延迟时间在0.4~2.4s之间,平均为1.2s. 根据SKS波测量得到的分裂参数,分析了该研究区域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从而探索与岩石弹性各向异性相关的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