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7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893篇
测绘学   441篇
大气科学   560篇
地球物理   700篇
地质学   1493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56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992.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先后有6条外、内对流螺旋云带登陆并影响中国大陆,对流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增幅显著,云顶最低亮温平均下降20.2℃,螺旋云带登陆至减弱维持时间12.8 h,登陆间隔8.6 h.外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2.0 m/s,最大增幅4.1 m/s.同时可带来平均19 mm、最大75 mm的降水量.内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4.2 m/s,最大增幅9.0 m/S,最大瞬时风速达30.2 m/s,同时可带来139.6-174.2 mm、最大396 mm,1 h最大降水59.8 mm.对流螺旋云带在登陆过程中,在其前沿部位不断有台前飑线向外分离,台前飑线的回波宽度一般在5 km左右,回波梯度特大,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登陆时回波增幅5-10 dBz.台前飑线的移动方向与台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移动平均46 km/h,是同时刻台风时速的2.5倍.台前飑线的形成特点为先出现双链或多链小弧弓形回波,在登陆中演绎成大弧.在速度图上,台前飑线中分布着倒V型或S型零速度线.在地面小尺度风场上,表现出具有东南与东北风向辐合线,切变辐合甚至涡旋扰动的特征非常显著.飑线过境时,风向扰动47-135°,风速增大1倍以上,地面瞬时风速平均增幅为4 m/s,最大可达10 m/s.瞬时极大风速26.4 m/s,同时可带来6.9-29.1 mm、最大90 mm的降水量.500 m以上的风速比近地面大1倍,大风区厚度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  相似文献   
993.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torrential rain event occurring in the Jiang-Huai Valley of China from 22-24 June 1999 is perform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PSU/NCAR MM5 mesoscale non-hydrostatic model. The high-resolution model output data are utilized to diagnose the double front 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pecific humidit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eiyu Front System (MYFS) in the Jiang-Huai Vall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potent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the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two strong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zones associated with the doubl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MYFS, but the latter (moisture gradient) is more important. In addition, the tendency equation of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is theoretically derived. It shows that variations of the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are related to the advection, convergence/divergenc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orticities (secondary circulation) effects and the gradient of water vapor source/sink. As an example, the budget of the meridional component of the tendency equation is selected and diagnosed by using the above model simulation data of the torrential rain event. It is shown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averaged throughout the simul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vergence/divergence effect,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effect associated with the horizontal vorticities, and the water vapor source/sink effect. Since the water vapor source/sink is often formed from the phase change processes of water vapor in the air and thu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microphysics processes, the variation of the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microphys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loud and rainfall systems. The doubl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MYFS provides an advantage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of the mesoscale torrential rain system nearby. In tur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rrential rain exerts a signifiant impact on the MYFS through changing the thermal and moisture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994.
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_3—K_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淮北平原降水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五道沟实验站1952年以来和杨楼实验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资料,结合皖苏两省淮北地区51个水文站雨量资料,采用Mann-Kandell检测法和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道沟实验站1952年以来实测年降水量大致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多的过程,无明显突变点;Morlet小波函数分析年降水量最发育的时间尺度是a=45和a=8-10,汛期降水量是a=45左右和a=5-13,非汛期的是a=10、20和a≤5;在Mexcian hat小波函数下检测出的时间尺度大约是Morlet下的1/3.杨楼实验流域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的突变点分别是1965年和1964年;Morlet小波函数杨楼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最明显时间尺度是a=45、20,汛期为a=40、15~20和1O.非汛期为a=25和10左右;Mexcian hat下的时间尺度亦约为Morlet下的1/3.预计杨楼年降水量和汛期在短期内会增加,而非汛期会减少.整个淮北平原降水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时间上呈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减少、90年代之后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96.
黄丽萍 《福建地质》2010,29(4):368-374
探讨应用专业AutoCAD软件功能解决DLG测绘产品的数据编辑技术,实现全数字摄影测量与后端计算机编辑一体化工艺流程技术。讨论使用CASS测绘软件批量修改数据的图层、编码、图块、线型等信息的技术方法,提高测绘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97.
吉林延边闹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闹枝金矿床地处延边—东宁金矿带西段,为一主体产于海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内的石英脉型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及含金石英脉内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含金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及少量的含子矿物三相、气相--富气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3.5℃~375.9℃,盐度为3.4~8.13 wt%NaCl;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16.5℃~431.6℃;含NaCl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3.9℃~393.2℃,盐度为38.21~45.3 wt%NaCl。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可能混有少量大气降水。矿床成因属中温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8.
近10年来,构造地质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建立超越板块构造理论的时代已经来临,地幔柱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的融合必将为太阳系乃至宇宙形成的构造过程提供全新认识。文中从宏观角度,综述了当前深部、深海、深空和深时4个发展方向取得的成就,展望了这4个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综合概述了推动近10年来构造地质学发展的4个关键技术:针对表面构造形迹的高精度激光高度计(深空星球表面成像)、高分辨率多波束(深海海底地形成像);针对深部构造形态的层析成像(tomography);针对动力学演化(深时)的各种模拟软件(ANSYS、COMSOL、FLAC等);针对物质材料流变学的高温高压实验和成分原位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999.
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含矿岩体及其蚀变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尚处在详查阶段.该矿床规模大,品位高,矿化高度集中,具有矿化时间长,蚀变强度高,成矿期次多等特点.本文从矿区岩浆岩、含矿岩体、成矿岩体及其蚀变特征入手,来探讨该矿床在成矿作用方面的的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地层及岩体内的元素含量分布均呈单分形关系,而断裂带内动性较强的Cu、Pb、Zn等成矿元素的元素具有双分形关系,产生了新的元素分布规律,指示断裂活动促进了成矿元素富集,湘西金矿石英脉是通过分形生长向着脉体长度-厚度分维值a值先减小(对应着脉体的膨胀)然后增大(对应着脉体的伸长)的趋势发展演化的,且该矿床各中段金品位空间变化序列均为非线性演化序列,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这些结果表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并具体表现为断裂体系的分形分布,矿床的分形分布,裂隙-脉体系的分形分布和品位分布的分形变化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构造活动控制了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与矿床的就位,且存在于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最终导致了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