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78篇
地质学   580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 并结合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对南海北部粤东陆架的锋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观测结果显示, 夏季南海北部陆架存在活跃的上升流温度锋面, 其水平尺度约为50km, 强度达到0.06℃∙km-1, 大于同时期卫星遥感观测结果, 垂向影响深度超过20m, 且具有一阶理查森数(Richardson number, Ri)的典型动力学特征。进一步的ROMS 模式诊断分析结果显示, 锋面处水平梯度增强, 且动力学上表现出一阶Ri数, 为锋面不稳定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分辨率模拟结果显示, 在夏季西南风的驱动下, 沿锋面地转流方向的风应力引起的跨陆架Ekman输运将锋面处冷水向暖水运移, 导致水平浮力梯度和锋面强度增强并形成负Ertel位涡(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 EPV)。因此, 夏季风场强迫引起的Ekman浮力通量(Ekman buoyancy flux, EBF)可能是南海北部锋面不稳定现象的主要贡献者, 对局地动力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城镇化在持续高速发展数十年后,城市系统慢慢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老旧社区。老旧社区总体智慧化水平较低,与居民智慧便捷的生活需求相矛盾。因此亟须一些合理的方案提升老旧社区的智慧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与发展。本文以广州市三眼井社区为例,介绍了老旧社区智慧化改造的关键技术,如CIM、5G、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老旧社区改造建设方案,包括社区服务、智慧安防、智能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安全、智能居家养老等,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老旧社区智慧化改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3.
994.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传媒语境提纯之后,话语高度集中单一,个人意见表达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王瑶学术见解的表达也是如此。由于特定的历史需要使新文学史书写得到当时传媒的高度重视,王瑶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率先书写新文学史,但遭遇了传媒逐步升级的批判。这种现象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警示作用,因而也深远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研究格局。分析这种传媒语境的影响方式及效果,为理解文学史书写提供新的思路,提醒人们思考如何正确利用和控制媒介,促使学术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95.
GIS软件测评推动了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总结了1996年以来,国内GIS软件测评工作的情况,评价了国产GIS软件的性能,与国外优秀软件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国产GIS软件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996.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介形类化石,介形类生物组合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以盆地东部达参1井中的两种主要介形类(Ilyocypris inermis和Cyprideis torasa)的丰度特征为气候指标,对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盆地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气候演化既有着和全球同步的特点,也有着本区域独自的特征。介形类丰度曲线表明:末次间冰期(MIS5),以Cyprideis torasa为主,整体上为暖型气候,依据介形类特征,又可分为5e,5c.5a三个暖期和5d.5b两个冷期,暖期到冷期都以介形类丰度的大幅突降为特征;末次冰期(MIS4-2)以Ilyocypris inermis为主,整体为冷型气候。其中,早冰阶(MIS4)两种介形类丰度都较低.而间冰阶(MIS3)介形类丰度明显增高,并可划分为3c.3a两个暖期和3b一个冷期。在间冰阶结束之后,介形类大量消失,llyocypris inermis完全灭绝,石盐大范围析出.盆地进入了末次冰期盛冰阶(MIS2)。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古老超深层天然气藏的充注模式,探讨寒武纪早期海相烃源岩的质量、规模和寿命,笔者等选取高石梯—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气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生烃史,应用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储集层埋藏史温度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充注模式,并追踪其烃源岩层位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从寒武纪早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物等的角度,分析了该时期形成海相烃源岩的有机生产力和保存条件。研究显示,四川盆地超深层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裂解气藏和晚期干气的多期充注阶段,气藏充注来源于古油藏裂解气和超晚期源岩释放的天然气。这一事实指示了,早寒武纪的全球背景为高质量、大规模和长寿命的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了基础,对于四川盆地超级气盆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分析软土地基-筏基础核电厂房结构地震反应规律和特征,利用地震模拟振动台开展了软土地基-筏基础-核电厂房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试验研究。分别进行了表面水平土体模型和表面凹陷土体模型的运动相互作用试验、地基土-筏基础-核电厂房振动台相互作用试验、核电厂房直接固定在振动台面上的刚性基底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圆形叠层剪切模型箱,地基土模型为某工程场地的均匀粉质粘土,其剪切波速为213 m/s;核电厂房简化为3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试验输入波形为美国核电规范常用的RG1.60反应谱合成得到的人工地震动时程。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土-结构体系中系统的振动周期和阻尼明显大于刚性基底下结构的振动周期和阻尼;相同地震作用下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中结构加速度明显小于刚性基底下的结构加速度反应;而位移明显大于刚性基底下结构的位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基建立核岛厂房的适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在俯冲带中,菱镁矿相比于其他碳酸盐矿物会在更高的温度压力环境下稳定存在,常被认为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主要载体,其电学性质的研究对俯冲带及地球深部的电性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YJ-3000t高温高压设备上利用Solartron-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3 GPa和773~1173 K条件下,对天然菱镁矿的电导率进行了原位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天然菱镁矿的电导率在10-2~10-7 S/m范围内,菱镁矿的电导率对温度有很强的依赖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导率增大,电导率与压力的关系呈正相关,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样品电导率随温度、压力的效应和活化能,可推断天然菱镁矿导电机制为大极化子导电。  相似文献   
1000.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contains widespread Permian magmatic rocks,but the origin of these rocks remains controversial.This uncertainty hampers us from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Paleo-Asian Ocean,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its final-stage subduction and closure time.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this study presents petrological,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in situ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these Permian mafic intrus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CC.Precise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mafic intrusions were emplaced in the Middle Permian(ca.260 Ma).Geochemically,the studied mafic intrusions have high MgO and transition metals element contents,with high Mg# values,indicating a mantle origin.These mafic intru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s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s;e.g.,Rb,Ba,and K)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s),and depletions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s;e.g.,Nb,Ta,and Ti)and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HREEs),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setting.These geochemical features,together with zircon εHf(t)values(-1.1 to+11.2),indicate that their parental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heterogeneous mantle wedge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ion-related fluids,with the contributions of slab sediments.The studied mafic intrusions also show wide range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contents,and variable Mg# values,Eu and Sr anomalies,suggesting that their parental magmas had undergone variable degrees of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Together with the E-W trending Permian continental arc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CC,we confirm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fic intrusions was related to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ic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NCC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had not closed prior to the Middle Perm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