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664篇
测绘学   414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705篇
地质学   1534篇
海洋学   371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44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952.
海冰生物群落是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冰洋初级生产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对2012年度夏季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浮冰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总生物量平均为105.85±53.41 mgC •m-2,其中细菌占生物量的47.2%,而后依次是硅藻(26.7%),鞭毛虫(18.2%),鞭毛藻(6.9%)和纤毛虫(1.0%)。最高纬站位(123°43.454′E 87°39.598′N)出现冰底鞭毛藻藻华现象,生物量可达329.6 μg C•L-1,该站位生物群落处于硅藻藻华后期,海冰上层存在较大程度的融冰作用,底部冰芯营养盐N/P比较高,可能形成有利于鞭毛藻生长的小生境。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近年来夏季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对浮冰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异养类群生物量升高,细菌取代硅藻成为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953.
溶剂萃取法分离锂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锂同位素(6Li和7Li)在原子能工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众多锂同位素的分离方法和体系中,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具有较高分离系数,并最有望实现无毒、高效分离的工业生产方法。阐述了溶剂萃取法分离锂同位素的原理,综述了醇类与酮类、烷基膦与膦酸脂类、冠醚类及其它溶剂萃取体系在锂同位素分离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展望了溶剂萃取法在锂同位素分离和未来青海、西藏盐湖锂资源高值化利用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4.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② 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③ 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年增加面积均超过前10年的2倍,西部地区的年增加速率更是达到前10年的3倍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中部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和动态度的增长均最为显著.④ 2010-2013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在总体上体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梯级开发特征.但是,局部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过快,必须切实加强空间管控.研究表明,采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后两个时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分阶段区域差异的分析,清晰刻画出不同功能区和不同地区建设用地变化规律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契合程度,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可据此为未来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乡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5.
孙朋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地理科学》2016,36(6):902-909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重建1963~2009年间西北干旱区酒泉金塔盆地(酒金盆地)绿洲空间分布图,采用转移矩阵、绿洲动态度和通径分析法等开展酒金盆地绿洲时空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酒金盆地绿洲面积呈现增加趋势,表现为酒泉绿洲连续增长和金塔绿洲的波动式增长。酒泉绿洲扩张主要表现为绿洲边缘区的外延扩张,金塔绿洲主要表现为绿洲边缘区和季节性河道两侧绿洲波动变化。酒泉绿洲稳定性较金塔绿洲的高,水资源的持续供给与否决定着绿洲边缘稳定的关键,尤其在金塔绿洲。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政策响应程度及经济水平的差异是造成2个绿洲时空变化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56.
北半球秋季欧亚遥相关与华西秋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常规统计方法研究华西秋雨与秋季欧亚遥相关(EUa)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季欧亚遥相关(EUa)指数与华西秋雨呈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具有一致的阶段性特征。以1986年为界,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华西秋雨与EUa指数相关系数波动较大,均在-0.4以上,显著相关区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贵州大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两者相关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显著相关区域向北偏移,主要集中于四川东北部、重庆大部以及陕西南部地区。EUa异常与华西秋雨的多寡关系显著。EUa正异常年,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与水汽特征有利于华西秋雨北部地区降水发生,华西秋雨南部地区缺乏水汽,动力条件不足,不利于秋雨偏多。EUa负异常年,华西秋雨东部地区,表现为有利于降水偏多,而西部地区则特征相反。  相似文献   
957.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  相似文献   
958.
959.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the light absorbing frac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together with phytoplankton and total suspended matter are the main optically active components could be retrieved by remote sensing data. Generally,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DOC and CDOM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water surface reflectanc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DOM and retrieval models for CDOM and DOC were investigated with data from potable reservoir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of Jilin Province. Water sampling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on 15, 16 and 19 of September 2012 across the Shitoukoumen, Erlonghu and Xilicheng reservoirs, respectively. Both empirical regression (single band model and band ratio model)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coupled with 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models (PLSBPNN) were established to estimate 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355 nm [aCDOM(355)] and DOC concentration with in situ measured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band ratio models and PLSBPNN model performed well for estimating DOC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band ratio models yielded the best result in retrieval CDOM. Moreover, all the three models performed better on the DOC concentration estimation than the performance on aCDOM(355). Band ratio models outperformed (R 2 ?=?0.55) other models for estimating 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hile PLSBPNN model outperformed other models with respect to DOC estimation (R 2 ?=?0.93). High spectral slope values indicated that CDOM in the potable waters primarily comprised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substances; while sources of DOC were mainly coming from exogenous input, which was the main reason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model performances on DOC and aCDOM(355) estimation. The algorithm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needed to be tested and refined with more in situ spectral data, also future work is still needed to be undertaken for characterizing the dynamic of the potable water quality with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相似文献   
960.
邓琳  刘国祥  张瑞  王晓文  于冰  唐嘉  张亨 《测绘学报》2016,45(2):213-223
卫星时序差分雷达干涉已在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中展现出极好的应用潜力,但因受卫星寿命及重访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单一卫星平台很难为长时间跨度(如5~10年)的时序形变计算与分析提供数据源。为扩展区域地表形变监测的时间跨度,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约束的短基线集(MC-SBAS)时序干涉方法,即使用非线性形变模型约束SBAS分析与处理,达到不同卫星平台数据融合和形变监测效率提高的目的。研究选取美国南加州地区为试验区域,使用2002—2005年获取的10幅ERS SAR影像和2004—2008年获取的20幅EnviSat ASAR影像,基于MC-SBAS提取该区域时序形变信息,时间跨度扩展为6.5年;以6个GPS站时序观测数据为参考,对MC-SBAS结果和常规SBAS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表明,MC-SBAS、SBAS与GPS形变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7和11.7mm,MC-SBAS形变序列的连续性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形变监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