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4篇
  免费   2293篇
  国内免费   2982篇
测绘学   1075篇
大气科学   2016篇
地球物理   2809篇
地质学   6036篇
海洋学   1623篇
天文学   522篇
综合类   1257篇
自然地理   131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649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588篇
  2019年   662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653篇
  2016年   785篇
  2015年   700篇
  2014年   769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734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649篇
  2007年   593篇
  2006年   523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31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290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波浪作用下孔隙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浪作用下海床中的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是影响海底管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目前的海床响应分析中一般将管线假定为刚性,并不能合理地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同时也没有考虑土体和管线加速度对海床动力响应的惯性影响,从而无法确定由此所引起的管线内应力。为此考虑管线的柔性,分别采用饱和孔隙介质的Biot动力固结理论和弹性动力学理论列出了海床与管线的控制方程,进而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海床-管线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及其数值算法。通过变动参数对比计算讨论了管线几何尺寸、海床土性参数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研究青海钩虾对罗非鱼两品系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用青海钩虾与面粉、麸皮和豆饼制成 5组 ( ~ )配合饲料及良种场原用饲料 ( 组 )饲育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 ,经2 5 d试验结果表明 :( 1)彩虹鲷增重效果以 组饲料最高 ,平均增重为 4 4 .9g,较大于 组的 4 3.1g;( 2 )所有钩虾饲料对彩虹鲷的增色效果都高于良种场的原用饲料 组 ,其中以饲料 组最高 ;( 3)饲料 I组饲育吉富罗非鱼平均增重为 4 4 g,高于 组的 4 0 .1g;( 4 )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比较则显示出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明显高于彩虹鲷而饵料系数又较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I~IOXSea fog is a kind of dangerous weather. Chinese sea fog experts, Wang Binhua (1983),Hu Ruijin and Zhou Faxiu (1998) and Hu Jifu et al. (1996) studied sea fog rather Systematically. FOreign Experts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sea fog. Ernlnons and Montgomery(1974), chipper (1994) and Rayrnond et al. (1989) have studied sea fog thorOUghly.HOwever, studies on Arctic sea ice have rarely been carried Out becauSe of the sever environment and less htnnan activity in the region. There …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研究一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 X+q(t)φ(X,X)+p(t)g(X)h(X)=0的解的振动性。文[1]研究了方程 X+q(t)φ(X,X)+p(t)g (X)X~α=0的解的振动性,而文[2]研究了方程 X+p(t)g(X)h(X)=0的解的振动性。本文所得的结果包含了文[1]的全部结果及文[2]的部份结果。  相似文献   
105.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作者采用 POM模式 ,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 (SST)数据并考虑 M2分潮作用 ,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 ,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 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6.
对冲绳海槽1984-1990年的实测热流值,利用数字滤波方法计算,得到反映该区深部地壳热状态的区域热流值为80-160mW/m^2,用B样条函数法对其作数值模拟,计算出海槽地温场模式,并以此研究冲绳海槽海底高热流的形成机制,得出冲绳海槽热流值的区域性变化与綦中地质构造格局呈正相关,高热流是该区现代构造活动所致,其明显特征是地壳减薄,地幔上拱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滨海砂金的物源、地貌、水动力、第四系、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成矿条件以及砂金的富集特点,对该区砂金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区划和评价,初步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砂金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8.
2000年夏季莱州湾生态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依据 2 0 0 0年夏季 8月 2 9日至 9月 2日莱州湾的 1次综合性生态环境调查资料 ,给出了表、中、底 3层的平均温度、盐度、主要营养盐浓度及其比例和叶绿素 a浓度 ,分析了莱州湾的温盐结构、主要营养盐和叶绿素 a的分布特征。由于莱州湾的水深较浅 ,各要素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生态环境要素的水平分布表现为小清河口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和高叶绿素 a浓度区 ,小清河口东测的湾顶区域为高温、高盐、相对低的营养盐和叶绿素 a浓度区。此次观测到的盐度较 1997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莱州湾各层平均的 N/ P和 Si/ N分别为 16.73和 1.67,都比 1998~ 1999年渤海中部的值大 ,但 N/ P比 1992 ,1995和 1996年莱州湾的 N/ P明显偏低。叶绿素 a浓度与硅酸盐浓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α=0 .0 1) ,表、中、底 3层叶绿素 a浓度同硅酸盐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4 ,0 .68和 0 .67  相似文献   
109.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2007,38(4):304-313
2003年6月14日-22日,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 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 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 μl/L、39.8 μm、1173 kg/m^3、1.14 mm/s和70.8 μl/L、64.4 μm、919 kg/m^3、2.32 mm/s.研究表明: 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 再悬浮现象明显, 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 落潮期间滞后10-30 min, 涨潮则滞后30-50 min; 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 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 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 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 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 体积浓度小于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 超过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 粒径大, 有效密度小, 反之亦然, 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 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0.
陀螺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陀螺定向测量中三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者认为传感器采集数据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特别是运用位置敏感探测器(PSD)采样数据量大,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在运用传感器采样时必须注意克服非线性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