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曹亚妮  江南  张薇  王驹 《测绘科学》2010,35(2):24-26
电子地图符号测试系统对提高电子地图符号的信息传输效率,与用户达成认知的一致性、准确性,促进电子地图符号的发展等都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现有电子地图符号测试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可用性理论在电子地图符号测试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分别从功能设计、界面设计、测试项目设计、测试环境设计等四个方面研究了电子地图符号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用VC++语言对其编程实现。  相似文献   
102.
王超  李菊 《水文》2017,37(3):75-80
为满足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水资源评价的理论及水资源公报编制的规范提出了云南水资源公报水资源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思路,研究了降水、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的分析评价具体方法,并开发了云南水资源公报水资源量评价系统。实际应用验证表明,所提出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系统较好地支撑了云南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3.
Doklady Earth Sciences - An isotope–geochem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waters of Abrosimov and Stepovoi bay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coasts of the Novaya Zemlya Archipelago. The waters...  相似文献   
104.
电镀园区废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园区企业难以做到彻底的分质分流,导致废水处理出现破络不彻底,次亚磷酸盐、氰化物等出现再络合与难降解等问题,同时,深度处理后,浓水需要进行深度处理,重金属离子浓度、总磷、总氮处理都存在难以达标的情况。本文根据企业电镀废水的典型水质和水量特征,研究设计了改进的CAFE处理工艺,详细论证了各工艺的处理过程、主要设备及相关设计参数,并将该工艺在南通某电镀园区电镀废水处理中进行了实际应用。运行的实践表明,该套设计方案污水处理运行稳定,最终出水的CODCr(化学需氧量)、NH4-N、总铬、六价铬、总镍指标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00、5.41、0.29、0.03、0.05 mg/L,均远远小于电镀废水的排放标准,达到了电镀废水的深度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05.
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三峡水库蓄水前位于坝区长江左、右两岸的3组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效应,可抑制极端最高气温,抬升极端最低气温;②总体上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春秋季居中,在20:00夏半年多大于冬半年,在08:00冬半年多大于夏半年,20:00、08:00增温幅度0.2~1.0℃的日数分别占总日数的46%、55%以上;③增温效应与降水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多的月份增温明显,降水少的月份增温幅度则较小;④降温幅度为春夏季小于秋冬季;⑤逐时气温分析显示,远水区较近水区各时次气温在10:00~15:00高0.1~0.4℃,其它时间尤其是夜间低0.1~0.7℃。  相似文献   
106.
韩智铭  乔春生  朱举 《岩土力学》2018,39(7):2451-2460
天然岩体中常含有多组相互交叉的贯通节理,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岩体的力学性质。为了研究含两组交叉贯通节理岩体的强度及破坏特征,基于弹塑性数值流形方法,对不同应力状态下,节理倾角和节理间距不同的岩体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体强度随节理倾角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多波峰、多波谷特点,岩体强度随节理间距变化曲线符合负指数函数形式。根据节理状态,两组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3种:岩块破坏、沿一组节理滑移和沿两组节理滑移。两组节理均会影响岩体强度,一组起主要作用,另一组起次要作用,并且节理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通过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基于一组节理岩体强度预测模型,量化节理组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适用于含两组交叉贯通节理岩体的强度预测模型。模型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可为实际工程中正确评估岩体强度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7.
古城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重要勘探领域,古城6、8、9井的相继成功证实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塔里木盆地多年勘探实践表明,断裂对储层的形成和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油气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本区二、三维地震资料,从分析断裂剖面的几何特征入手,建立了古-中生代的断裂发育样式,结合多窗口倾角扫描技术识别了隐蔽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系统剖析了不同演化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详细研究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古城地区主要发育7类不同断层的构造样式,包括张性正断层、张扭性负花状构造、正"Y"字形构造、反"Y"字形构造、压扭性正花状构造、近直立的共轭走滑断层及张扭性走滑正断层;平面上主要发育NW向、NE向和NNE向3个方向的断裂。根据断裂的几何要素和动力特征,将断裂活动期次分为早加里东期、中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印支-燕山期。其中:中加里东期断层奠定了本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是油气和下部流体向上运移重要通道;印支-燕山期形成的"羽状"断裂带是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裂再次活化形成的,距离其在3.0 km以内的井普遍钻探效果较差,对成藏有着重要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以三浮筒(Tri-floater)型半潜式风机系统为对象,采用时域方法,考虑垂荡板的黏性阻尼效应,研究系泊缆直径、长度、预张力和布置方式等参数对其在风浪流中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系泊参数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东海和南海三个不同水深区域百年一遇海洋环境条件,通过调整Tri-floater型浮式基础的吃水和垂荡板等参数,有效地提高了其运动响应周期,减小了其运动响应幅值。同时,根据风机浮式基础运动幅值的设计规范要求,针对三个不同水深区域特点,设计了Tri-floater型浮式基础的系泊系统。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Tri-floater型半潜式风机系统能满足百年一遇极端环境下的作业要求,适合于东海和南海海洋环境下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9.
11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δ13C, δ15N, and n-alkanes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and transportation of all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mouth of the Seomjin River to the southern inner shelf break of Korea. Total organic carbon (%) ranged from 0.3% to 1.6% (average = 0.80%, n = 81), and the C/N ratio varied from 2.4 to 12.4 (average = 6.76, n = 81). The δ13C values ranged from ?25.86 to ?20.26‰ (average = ?21.47‰, n = 81), and δ15N values ranged from 4.37‰ to 8.57‰ (average = 6.72‰, n = 81).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rrestrial fraction of organic matter to the total ranged from 4.4% to 97.7% (average = 24.4%, n = 81), suggesting higher amounts around the catchment area and lower amounts in the offshore area.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n-alkanes (nC25 ? nC35) was higher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outer bay and inner shelf break (BOBIS). Average chain length and the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both indicated that major leaf wax n-alkanes accounted for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and were dominant in the inner shelf break (around BOBIS) and outer shelf break.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n-alkanes and the sum of nC27, nC29, and nC31, th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controlled by local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especi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BOBIS. In addition to enab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to be identified, the n-alkanes indicated that minor anthropogenic allochthonous organic materials were superimposed on the total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Yeosu Bay and the catchment area. The n-alkane indices revealed weathered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with contamination levels being relatively low at the present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