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5篇
  免费   1233篇
  国内免费   1624篇
测绘学   564篇
大气科学   1031篇
地球物理   1209篇
地质学   3104篇
海洋学   920篇
天文学   166篇
综合类   545篇
自然地理   923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58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5日和14日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影响系统下产生的大暴雨过程其动力机制有所差异.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两次过程700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出现在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移动的前方,对流域大暴雨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日呈现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5日中低层既存在对流不稳定,又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对流和倾斜对流发生,造成流域大暴雨.14日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但边界层和中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同时中层还存在较强的对称不稳定,垂直涡度得到较大增长,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水汽的垂直输送,有利于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932.
北京奥运演练精细化预报方法及其检验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虎  王建捷  杨波  时少英  魏东  孙继松  李靖 《气象》2008,34(6):17-25
2007年北京奥运演练期间精细化场馆客观预报方法,即支持向量机方法(SVM)和半周期函数拟合(HPFF)预报方法,为场馆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2007年8月1-26日国家体育场、顺义水上中心等5个奥运场馆的5种地面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和3小时累积降水量)观测资料,对SVM和HPFF客观预报方法以及预报员在客观方法基础上制作的3天逐3小时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两种客观方法相比较,HPFF方法对于预报连续变化的气象要素(如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精细预报比SVM方法预报技巧高;而对不连续变化的变量(如:风向)的预报技巧低于SVM方法.(2)预报员制作精细要素预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客观方法.预报员对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预报技巧略高于客观方法,对于降水和风向的预报技巧与客观方法相当.尽管预报员对客观方法的修正能力比较有限,但具有对两种客观方法结果做出择优选择的综合判别能力;(3)预报员0~63小时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约为1.8℃,气温预报误差≤1℃的准确率在43%左右,预报误差随预报时效变化不大;0~24小时相对湿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约为10%,相对湿度预报误差≤10%的准确率是60%,误差随预报时效而有所增大;0~63小时风向预报准确率约20%,预报准确率随预报时效变化不大;0~63小时风速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在0.8~1.4m·s-1之间.  相似文献   
933.
一次α中尺度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WRF模式对2007年4月21—22日的一次中α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模拟,结果表明:(1)该低涡的产生与湖北西部的地形条件有一定的联系,低压倒槽系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环流背景,反演自FY-2 C卫星的TBB资料较好地反映了该中α低涡的整个活动过程。(2)对低涡发展最强阶段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分析表明,低涡右侧为较强的上升运动,而其左侧则为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冷空气上部有南侧暖湿空气上爬造成的次级上升运动;低涡左侧存在较明显的湿斜压锋区,后部则有明显的干冷气切入;南风风量对总体水汽输送的贡献要大于西风风量。(3)WRF模式中NOAH和热扩散陆面方案的对比分析表明,NOAH方案更加有利于低涡中心的发展,因此能够产生较热扩散方案更强的中心区降水,但是这种增强作用主要分布在低涡区附近,其他地区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34.
张涛  王民栋  解莉燕  董洋 《气象科技》2010,38(3):336-339
针对云南省普洱雷达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接收系统出现的一次特殊故障,通过对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标定和分析,判断雷达接收系统出现故障,并根据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信号流程,运用频谱分析仪对接收系统的各信号频谱进行测试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和排除。此次故障排除过程充分体现了频谱分析仪在接收系统故障处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35.
中国近54年来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1960~2013年中国6~8月无缺测的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年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年。(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6.
比较NCEP/NCAR和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南半球低层等压面(700 hPa及以下)的平均位势高度场,结果表明:两者在南极洲差异显著,除12月、1月(南半球夏季)外,NCEP/NCAR资料存在一个虚假的很强的极地高压,而ECMWF资料正常。分析表明该两种再分析资料的上述差异来源于南极洲地面以下虚拟气压场的产生过程;NCEP/NCAR资料较ECMWF少了一个对南极洲过低地面温度的修正。由此得到的NCEP/NCAR资料若用于南半球低层大气环流整体结构的分析,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937.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938.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939.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强对流天气的垂直廓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4-2007年的22次冰雹和39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体对流云和积层混合型对流云中,冰雹回波的强度、高度均强(高)于短时强降水,并且单体对流云型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回波强度和顶高均强(高)于积层混合型,积层混合型对流云出现短时强降水比例高于冰雹.在回波中层,短时强降水主要为偏东风和偏南风,冰雹主要为偏西风、偏北风;冰雹平均风速大于短时强降水,在3~6 km的高度风速显著增加.强对流天气出现前均呈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都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在天气过程出现后冰雹的下沉运动更强;当高层辐散量大于低层辐合量时,对流云发展加强,反之减弱.  相似文献   
940.
研究了废水中不同含盐量对生化处理效果以及生物学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废水含盐量低于22 g/L时,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可稳定在70%左右,污泥活性良好;随着进水盐浓度的增加,含盐量达到22 g/L时,污泥活性开始受到抑制,COD去除率急剧下降到50%左右;当废水含盐量达到31 g/L时,污泥活性明显受到抑制,污泥絮体开始部分解体,COD去除率下降到4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