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8篇
  免费   2206篇
  国内免费   3040篇
测绘学   1173篇
大气科学   1834篇
地球物理   2317篇
地质学   5536篇
海洋学   1518篇
天文学   437篇
综合类   1022篇
自然地理   1277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791篇
  2020年   598篇
  2019年   817篇
  2018年   715篇
  2017年   706篇
  2016年   740篇
  2015年   737篇
  2014年   762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771篇
  2010年   753篇
  2009年   651篇
  2008年   585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Models of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 have been around i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for decade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planning actions or to predict external (competition) effects on existing destinations. Although these models differ in terms of complexity and key concepts, they all have in common that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 is predic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choice alternatives and distance or travel time separation only. None of these models d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e attributes of choice alternatives and travel time may be highly non-stationary and that often the utility that people derive from visiting a particular location also depends on the choice behaviour of other individual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ndividuals may exhibit strategic choice behaviour. That is, they will choose particular choice op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expected behaviour of others such as to maximize their own utility. The purpose of the proposed paper is to discuss possible models of strategic choice behaviour for these urban planning problems. Theory will be outlined and some critical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models to problems of spatial choice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2.
1 Introduction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are thekey subject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Ma Zongjin andGao Xianglin, 2004) an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s (Qia…  相似文献   
123.
GIS是LBS的位置定位、导航及地图表达的基础技术支撑。针对LBS的固定服务端与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需求,提出了平台GIS与移动GIS的概念;针对移动GIS,提出了嵌入式、软件插件组合技术,确定了无线下载的事件表结构;将此用于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设计,实现了LBS的数据与业务分离、实时信息的自动交互、移动终端的位置确定与表达。  相似文献   
124.
通过对南海北部的ODP 1148站岩芯600 mcd以上(约30 Ma以来)的沉积物中自生富集Mn、Cd和Mo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化学组成结果,探讨了岩芯内部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元素的活动特征,反演了相应沉积时期的环境演变.结果显示,岩芯387 mcd以上,自生Mn富集明显,代表氧化的环境;387~485 mcd之间,自生Cd含量明显富集,Mn含量显著降低,代表少氧的环境;485 mcd以下,Mn和Cd含量极低,自生Mo明显富集,代表缺氧的环境.随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Mo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并在缺氧界面的缺氧一方达到最大值的趋势,而Cd在少氧环境形成的固相态则可能在缺氧环境下不稳定,溶解态的Cd有向上迁移的趋势,并且在少氧/缺氧界面的少氧一方富集.这些过渡金属元素记录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反映出ODP 1148站所在海区的沉积环境变化:早期有较丰富的陆源输入,表层海水生产力较高,随着南海不断扩张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该海区表层海水生产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5.
时晗 《物探与化探》2005,29(2):135-137
根据宋楼煤矿主斜井直流电法勘探资料及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煤矿主斜井突水原因应该是来自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及深层地下岩溶水。通过电法勘探确定裂隙发育带、富水区域、涌水部位,对此处实施钻孔注浆堵水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26.
韩亮 《物探与化探》2005,29(2):185-188
分析了非等截面超声波成孔质量检测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相应得改进措施。用工程实例说明超声波反射技术是一种保证非等截面桩成孔质量和成桩质量必不可少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7.
陈家杖子金矿是通过1∶5万化探工作发现的斑岩型金多金属矿, 其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可作为在该区寻找类似矿床标志。该矿东部还有形成多金属矿的潜力。在此类土壤覆盖区应采用土壤测量。该金矿的发现反映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常规方法来发现新矿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8.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和沉积型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北羌塘盆地地处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之间,自北向南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带/岩石地层单位:以砂泥质复理石-洋岛、岛弧型火山岩-大理岩岩石组合沉积为特征的若拉岗日群,以深水复理石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组,以深水暗色细碎屑岩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结扎群,以开阔台地相/缓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组,以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群.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显示为南缓北陡的箕状沉积格局,盆地内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且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表明其具有前陆盆地的一系列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29.
寿阳盆地比西部的太原盆地高276m,有“山顶之盆”之称,因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又有“冷寿阳”之称.该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条件复杂,具有差异性与继承性的活动特点.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使盆地内奥灰岩溶不断向深处发育,导致岩溶地下水水位埋深达430~550m,具特深水位特征.  相似文献   
130.
由于长春城区地下水的超采产生了环境恶化,结合地下水预测模型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长春城区为例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预警模型。根据长春城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水位水质预警标准,并根据模型编制了地下水资源管理预警系统。利用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现状和未来开采条件下水位水质进行预警,从而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