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1篇
  免费   1579篇
  国内免费   2483篇
测绘学   995篇
大气科学   1346篇
地球物理   1514篇
地质学   4266篇
海洋学   1140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709篇
自然地理   105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504篇
  2017年   495篇
  2016年   470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570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566篇
  2011年   588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李舢  王涛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2023,(5):1261-1275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布朗山位于西南三江南段勐海地区,大面积出露澜沧岩群。澜沧岩群主要由低级变质作用的砂泥质岩石和少量变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其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以及地质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选取该地区澜沧岩群上部层位不含变火山岩地层的浅变质岩开展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明显的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表明4件浅变质岩的大部分碎屑锆石是岩浆成因。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套地层浅变质岩中的锆石记录了与罗迪尼亚、冈瓦纳超大陆拼合及原、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信息(1182~1104 Ma、593~560 Ma和378 ~328 Ma),其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328 Ma),暗示该套地层形成不早于早石炭世,而非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结合其岩石组合特征,推测该套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可能为泥盆-石炭系南段组。在澜沧岩群的年龄频谱特征图中,年轻的550 Ma左右峰期年龄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碎屑锆石年龄峰期相同,说明其物源主要为东冈瓦纳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相关。  相似文献   
993.
Xia  Zhuge  Motagh  Mahdi  Li  Tao  Roessner  Sigrid 《Landslides》2022,19(2):313-329
Landslides - A large, deep-seated ancient landslide was partially reactivated on 17 June 2020 close to the Aniangzhai village of Danba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It was...  相似文献   
994.
Zhao  Bo  Yuan  Lei  Geng  Xueyu  Su  Lijun  Qian  Jiangpeng  Wu  Huanheng  Liu  Mao  Li  Jia 《Landslides》2022,19(5):1131-1141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andslides have been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a typical human-induced landslide known as the Maobazi landslide, which was triggered by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was analyzed. An emergency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bas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followed by implementations of multiple monitoring schemes and emergency control measures to monitor and control reactivated deposits. The reactivated deposits depicted rapid deformations with a maximum deformation exceeding 140 mm from July to September before the emergency control measures were completed. The reactivated deposits gradually settled and were finally controlled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2019 Maobazi landslide was a large; reactivated landslide with a scale reached to 520 Mm3, which could result in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if it slipped down to nearby residential areas.

  相似文献   
995.
煤矿井下越界开采扰乱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同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准确探测越界开采采空区及其边界对安全采掘极为重要。常规的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容易受到巷道中的金属和电磁信号干扰,探测精度有限,难以满足采空区边界精准解释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钻孔中收发信号的钻孔瞬变电磁方法和施工工艺,利用其远离巷道和靠近异常体的特点,提高异常信号在实测数据中的占比;并研究可行域约束的OCCAM反演算法,进一步减小体积效应影响,实现了对越界开采采空区的电阻率精细成像。结合山西某煤矿的工程实践,对该方法精准探测邻矿越界开采采空区规模、性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钻孔瞬变电磁方法是矿井地球物理技术与钻探工艺技术的高效结合和有益补充,基于可行域约束的OCCAM反演算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越界开采采空区的边界精确成像解释。   相似文献   
996.
Haitaite-(La), (La, Ce)(U4+, U6+, Fe2+)(Fe3+, Al)2(Ti, Fe2+, Fe3+)18O38, is a new member of the crichtonite group. It is named after the Haita Village in the Miyi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where the mineral was discovered. The mineral occurs as black opaque centimeter-sized aggregates in the external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800 Ma)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and the Mesoproterozoic (~1700 Ma) micaschist. In the studied sample, haitaite-(La)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minerals, including ilmenite, magnetite, rutile, zircon, brannerite and uraninite. The new mineral is a black, metallic phase and has a Mohs hardness of 6, with a density of 4.99 g/cm3 (calculated) and 5.03 g/cm3 (measured). Haitaite-(La) is opaque in transmitted light and grayish-white under reflected light, with a reflectivity between 22.5% and 16.42% in the 400–700 nm band (SiC, in the air).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mineral were measured by EPMA, the U4+/U6+ ratio was determin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he Fe2+/Fe3+ ratio was determined by M?ssbauer spectroscopy. Haitaite-(La) is trigonal, belongs to R3ˉ and has unit-cell parameters a = 10.3678(5) ?, c = 20.8390(11) ?, V = 1939.9(2) ?3, Z = 3.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octahedra with 9 layers of close-packed octahedra (M1, M3, M4, M5), tetrahedra (M2) and contains large 12-coordinated M0 sites.  相似文献   
997.
受高瓦斯/承压奥灰水威胁的工作面开采前,一般采取定向钻进技术在工作面底板开展压裂或注浆工程保障开采安全。利用底板定向钻孔开展孔中探测工作,可更加精细揭露工作面内隐伏构造,还可实现“一孔多用”。为解决定向钻孔内的探测问题,提出一种在水平定向钻孔中进行直流电阻率法探查的方法。定向钻孔施工完毕后,退出定向钻孔施工的通缆钻杆,送入内平钻杆,将孔中高密度电缆通过钻杆尾端特制水便送入钻孔,使孔中电缆平铺于钻孔中,在定向钻孔水平段,进行孔内直流电阻率法径向探测。在理论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层状介质下单孔测量工作模式的接收信号衰减规律、视电阻率曲线变化特征、顶底板岩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并采用单孔测量数据对孔旁异常范围进行反演定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孔中电阻率探测方法对隐伏的异常体有良好的探测效果。通过在陕西韩城某矿井下实际煤层底板探测试验,对研究区2个定向抽采钻孔孔中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反演结果异常区与工作面内隐伏小断层位置吻合,验证了定向钻孔中电缆布置的可行性和定向钻孔内通过孔内径向和孔间透视探测隐伏构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8.
西藏萨嘎地区布朵淡色花岗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属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花岗岩。本次研究的萨嘎布朵淡色花岗岩,具高SiO2(72. 26% ~ 73. 05%)、富Al2O3(14. 61% ~ 14. 98%)、高K2O(3. 65% ~ 4. 09%)和Na2O(3. 47% ~ 3. 76%)、低P2O5(0. 09% ~ 0. 12%)的特征,K2O/Na2O = 1. 00 ~ 1. 08、A/CNK = 1. 18 ~ 1. 24,属高钾、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变化较大,∑REE = 98. 87 × 10-6 ~ 124. 51 × 10-6、LREE/HREE = 11. 24 ~ 16. 12、Rb = 187 × 10-6 ~ 234 × 10-6、Sr = 311 × 10-6 ~ 409 × 10-6、LaN/YbN = 19. 96 ~ 40. 28、δEu = 0. 89 ~ 0. 99。 布朵淡色花岗岩结晶时间为16. 15 Ma,与区域上的其他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时间一致,均是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背景,代表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期的产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成矿深度测算对于矿床学理论研究和深部找矿都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成矿深度“压力/比重”计算方法,缺乏考虑构造应力在成矿过程中的影响。前人按照“压力/比重”的计算方法,提出胶东蚀变岩金矿是6 000~8 000 m深的元古宙成矿,石英脉型金矿是深度在3 000 m左右的中生代成矿,并据此建立了金矿垂直五层楼的分带模式。依据该模式指导的深部预测勘查效果不好。“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是近几十年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新方法,即先减去“构造附加压力”后再进行成矿深度测算。本文介绍“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的计算方法,指出其应用条件和预测意义。开展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需要以下条件:(1)确定成矿模式;(2)开展野外构造变形岩相测量;(3)测量岩石矿物应变,恢复成矿构造应力场,计算构造附加静水压力;(4)测算成矿深度。根据“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已经获得胶东多个典型金矿成矿深度的测算结果:(1)夏甸金矿成矿深度为-1 979.51~-3 014.72 m;(2)焦家金矿成矿深度为-1 632.4~-2 331.6 m;(3)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深度为-2 775.4~-4 164.5 m;(4)新城金矿成矿深度为-1 781.29~-2 750.0 m;(5)玲珑金矿成矿深度为-720.55~-3 454.97 m。根据以上典型金矿成矿深度的测算结果,本文认为胶东金矿属于深-1 000~-4 500 m的浅成热液剪切带型矿床,由此推断胶东典型金矿矿体主要部分仍然赋存在深部。按照“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到的成矿深度,结合地质、物探和化探信息,预测金矿发育“深部第二富集带”,已经得到胶东金矿勘查工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00.
新元古代冰期事件记录了“雪球地球”事件重要的地质信息。塔里木盆地周缘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露头发育,是研究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的理想基地。由于发育多套新元古代火山岩,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时代已获得较多年代学数据约束;但盆地周缘其他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公开报道年代学数据较少,不能准确限定其沉积时代,导致冰期事件对比存在争论。为此,本文选择塔里木盆地研究程度较低的西南缘叶城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开展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明确其冰期沉积特征,约束其沉积时代,开展冰期事件对比,讨论古气候风化条件等。南华系波龙组和雨塘组冰碛岩地层具有较低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分别代表新元古代2次寒冷的冰川气候记录。冰川沉积及其相邻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波龙冰期的起始年龄晚于(710±13) Ma,与全球Sturtian冰期对应;雨塘冰期的起始年龄不会早于(656±18) Ma,其结束年龄可被南华系顶界年龄635 Ma或上覆震旦系库尔卡克组碎屑锆石年龄(634±9) Ma限定,与全球Marinoan冰期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