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3篇
  免费   1716篇
  国内免费   2252篇
测绘学   889篇
大气科学   922篇
地球物理   1390篇
地质学   4175篇
海洋学   1307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554篇
自然地理   96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378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562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603篇
  2007年   538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65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0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选择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代表——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质流账户指标,判断了1990~2008年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生产过程排放及物质总需求3个账户指标的走向趋势;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物质流账户(MFA)主要指标的综合效率,明确了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急切任务,对辽宁省物质流减量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检验研究。研究发现:(1)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物质投入减量化趋势存在,物质投入对环境的破坏表现仍然比较突出。(2)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与生产过程排放各自的综合效率呈增长趋势,总体平均效率较低,即经济发展伴随着物质投入的相对饱和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破坏。(3)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反弹效应升高,表现为随直接物质投入的增加,环境压力将更加严峻;减量效应的波动变化影响了相应年份的物质投入与排放。(4)1990~2008年,辽宁省共减少直接物质投入22.88亿t、减少生产过程排放5.82亿t;潜在物质减量指数高于潜在废物减排指数,折射出由于直接物质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会导致废弃物的进一步过度排放;物质减量化总缺口与废物减排总缺口均大于0,说明辽宁省物质减量化和废物减排潜力得到一定程度实现,但是与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assesses future climate changes over East and South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4) with a 50?km spatial resolution. To evaluate the model performance, RegCM4 is driven with ??perfect boundary forcing?? from the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70?C1999 to simulate the present day climate. The model performs well in reproducing not only the mean climate and seasonality but also most of the chosen indicators of climate extremes. Future climate changes are evaluated based on two experiments driven with boundary forcing from the European-Hamburg general climate model (ECHAM5), one for the present (1970?C1999) and one for the SRES A1B future scenario (2070?C2099). The model predicts an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about 3°?C5° (smaller over the ocean and larger over the land), and an incre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most of China north of 30°N and a decrease or little change in the rest of China, India and Indochina. For temperature-related extreme indicators in the future, the model predicts a generally longer growing season, more hot days in summer, and less frost days in winter. For precipitation-related extremes,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ore than 10?mm of rainfall is predicted to increase north of 30°N and decrease in the south, and the maximum five-day rainfall amount and daily intensity will increase across the whole model domain. In addition, the maximum number of consecutive dry days is predicted to increase over most of the model domain, south of 40°N. Mos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China stands out as ??hotspot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changes, with the strongest increases of daily rain intensity, maximum five-day rain amount, and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dry days, suggesting increased risks of both floods and droughts.  相似文献   
993.
气象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推算近地表气温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秀珍  李三妹  窦芳丽 《气象学报》2012,70(5):1107-1118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气象、环境等模式或模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以离散的常规气象站点观测为主,连续分布的格点气温数据则以站点资料插值而得到,分辨率低,无法反映地形等下垫面因素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在农业气候区划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卫星遥感地表温度算法的日趋成熟,为探讨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数据在气温观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利用全中国2340个站点1998 2007年的逐旬平均最高气温数据,以及相应时段的NOAA/AVHRR旬最高地表温度数据,以线性回归及拟合模型为主,通过考虑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类型、季节、风速、气压、降水等各类影响因子,建立了旬最高地表温度与旬平均最高气温间的推算模型,并利用未参与建模的2002-2003年的常规气象站点气温数据,同时与推算气温和插值气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数据推算的旬值气温数据可取得较高的精度,尤其在地形复杂地区以及站点稀疏地区精度明显高于插值气温结果.  相似文献   
994.
精细化监测资料在山西暴雨预报模型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爱梅  郝振荣  贾利冬  李苗  逯张禹  韩龙 《气象》2012,38(7):786-794
利用近3年5—9月山西63个GPS/MET临测站反演的逐时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与对应的459天气象观测资料、12个暴雨日的暴雨落区以及对应的流型配置图,对比分析发现:(1)当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的水平梯度在25~40 mm/l经(纬)度时,未来12~36小时,在水平梯度的大值区及其南北(东西)0.5~1.0个经(纬)度的范围内,暴雨及其以上天气出现的概率达100%,当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的水平梯度≥40 mm/l经(纬)度时,在水平梯度的大值区及其南北(东西)0.5个经(纬)度的范围内出现大暴雨的慨率为63.6%;(2)暴雨落区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含量水平梯度大值区及其以北(西)还是以南(东)0.5~1.0)个经(纬)度的范围出现,不同的流型配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应用逐时GPS/MET资料和逐时自动气象站极大风速风场资料,依据暴雨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含量水平梯度大值区的不同位置,建立不同流型配置下的多种暴雨概念模型;采用轮廓识别技术在C/S架构下,对12~36小时暴雨落区预报模型进行改进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2011年进行准业务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升的趋势,有暖湿化现象,这与西北地区由暖干趋于暖湿的结论相一致。同时,新疆平均年降水量与NAO存在准2年和准6年周期,夏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5年周期,冬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新疆年均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夏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冬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8年周期。新疆全年、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而气温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也大多集中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996.
近50a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0站点1960--2009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来华东地区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近20a来,不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强度还是发生次数都要明显高于前30a;1990年代是极端事件多发且强度较强的年代;华东区域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的连续降水日数多在9d以下,而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基本在9d以上;较之华东地区其他区域,福建地区存在更多的强度大、持续久的降水过程;华东地区最大极端降水量出现在江西北部与安徽南部的交界区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带存在南北摆动的年代际变化,这一特征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和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存在两个极端事件频发带,分别位于长江流域附近。在后3个年代,这两个频发带呈现出分一合一分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79—2008年夏季(6—8月)的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与中国743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性极端降水(99百分位,也称为极端强降水)、85~90百分位、75~80百分位降水事件进行合成分析,比较了不同百分位降水事件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9百分位阈值为25 mm/d。各类降水事件在梅雨汛期出现频率较高。1990年代以后的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偏多。在各百分位降水事件中,在对流层中、低层,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受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但对流层高层异常环流特征明显不同。无论在低层还是高层,极端事件的异常环流比非极端事件的异常环流强。不同百分位降水事件的水汽主要来源亦有所不同。极端降水事件中,由孟加拉湾直接辐散至长江流域的水汽较强,而在非极端降水事件中,则是来自南海地区的水汽明显偏强。非绝热加热率-的异常分布在各百分位降水事件中的分布较为一致,但强度随降水强度的减小而明显减小。另外,极端日降水事件与85~90百分位的降水事件在太平洋上都存在着北负南正的海温分布,但极端降水事件相应的海温异常明显偏强。而在75~80百分位降水事件中,海温并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与较强的局地环流异常、与中纬度和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区域的环流异常直接相关,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可能的密切联系,而非极端事件则主要与局地性异常环流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人们认识和预测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网站在气象服务中应发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就内蒙古气象局现有的气象网站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气象网站本身具有的特点阐述了网站如何在气象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对气象网站服务工作的发展前景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9.
韩珏靖  陈飞  沈建 《气象科学》2012,32(S1):110-119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8月2日和2011年7月13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尺度鞍型场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同时增强使得降水系统更集中、对流发展更旺盛,降水中心在低空切变的南侧、地面辐合的北侧、水汽在大陆东部输送的顶点。而副热带高压相对较弱的情形下,有利于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东风场的持续水汽输送,对流发展较弱,但持续时间更长;配合低层深厚的中尺度触发系统,使得局地降水强度更有爆发力,降水中心靠近水汽在大陆东部的输送起点。  相似文献   
1000.
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空气质量模型Model3-CMAQ中,对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OMI卫星对流层NO2资料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Model3-CMAQ模式,模拟的NO2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季节变化规律与卫星资料所得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工业及电厂排放对NO2的浓度贡献最大,而交通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小,两种排放均主要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