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238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450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准确、高效、全面获取岩体结构面信息,对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岩体数据采集,基于岩体点云模型提出了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对Ransac算法进行改进,引入了新的采样方法和评分准则,大大提升了Ransac算法的计算效率和提取精度,使之更好地适应粗糙不平的岩体点云数据;基于改进的Graham Scan算法可以精准描绘出结构面的凸凹边界,进而精细化计算出结构面尺寸.基于以上算法研发了结构面识别程序RDD(ransac discontinuity dtection),并且采用了两组标准几何体数据和一组岩体数据对程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标准几何体产状误差在1°以内,实际岩体最大误差在6°以内,结构面尺寸最大误差率为0.278%,满足工程限定的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992.
胶北地体古元古代花岗岩位于胶—辽—吉带南部,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缘的重要古元古代造山带。西涝口地区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作为胶北地体出露的少数古元古代花岗岩之一,也是西涝口、辽上、郭城等大型金矿床的赋矿围岩,有重要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分析,讨论了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机制。经研究发现,该岩体富硅(SiO2=75. 79%~76. 10%),富碱(Na2O+K2O=6. 88%~7. 18%),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系列(A/CNK值为0. 86~0. 95);Rb、U、Ta、Pb相对富集,Ba、Nb相对亏损,Sr强烈亏损,岩石10000Ga/Al值为2. 88~3. 50,属A型板内花岗岩;岩体中岩浆锆石具明显振荡环带结构,相对亏损LREE并逐步富集HREE,具明显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加权平均年龄为2113±22 Ma,代表其侵位时间为古元古代;变质增生锆石的HREE富集程度明显高于核部岩浆锆石,且具更加强烈的正Ce异常和稍弱负Eu异常,加权平均年龄为1850±24 Ma,代表区内变质事件年龄;εHf(t)值为-3. 75~+5. 17,TDM2值为2450~2712 Ma,该岩体与胶北地体2. 5 Ga TTG岩石具相同的地壳演化趋势,暗示其源自太古宙陆壳的重熔。  相似文献   
993.
论述了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石油天然气、砂石粘土矿5个部分)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编制原则、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使用《规范》的几点说明。重点从基本条件、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建设、矿区环境、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绿色矿山建设的6个主要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规范》的共性特点和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994.
Wang  Jianxiu  Long  Yanxia  Gao  Feng  Wang  Hanmei  Shi  Yujin  Yang  Tianliang  Liu  Xiaotian  Huang  Xinlei  Xu  Na 《Acta Geotechnica》2022,17(8):3293-3313
Acta Geotechnica - The vertical–horizontal curtain system (VH curtain) is sometimes utilized in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under complex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However, the working...  相似文献   
995.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zircon U–Pb and Hf-isotope data are reported for mafic intrusions and host granite from the Kachang pluton (North Yingjiang of SW Yunnan) in the Tengchong Terran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sources,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The zircon U–Pb age of the mafic rocks (~55 Ma)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host granite (56.7 ± 0.6 Ma). The mafic rocks have high MgO concentrations (up to 13.43 wt.%) at low SiO2 contents (low to 42.73 wt.%) and slight negative to positive εHf(t) values (?2.26 to +0.59). They are enriched in LILE and LREEs and depleted in HFSE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as melts derived from a enriched mantle, with some crustal contamination. The host granite have high SiO2 contents (69.18–72.65 wt.%), highly negative εHf(t) values (?9.08 to ?5.14), suggesting mainly derived from an ancient crustal source. Field observations,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point to a complex petrogenesis, where enriched mantle- and crust-derived magma mixing was coupled with crystal fractionation, thus explaining the genetic link between mafic and felsic magmas, result of mafic magma upwelling triggered by the subduction rollback of the Neotethyan slab. Our new data, along with the data reported (especially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e data) in the Tengchong Terrane,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changing magmatic compositions over time in the Tengchong Terrane closely resemble those of the Lhasa Terrane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Tibet.  相似文献   
996.
甲烷渗漏区沉积层中存在的大量自生碳酸盐岩和铁硫化物,是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但对其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还不多见。利用自主研发的模拟装置,首次在富含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微生物系统内,通过水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方法,确定自生碳酸盐和铁硫化物的形态和种类,研究它们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5℃,8℃和10℃实验中,pH保持在6.5~7.4之间,ORP稳定在-100.0 mV附近,HCO3-浓度为202.55~639.93 mg/L。2.5 MPa,5.0 MPa和7.5 MPa实验中,pH在6.1~7.2之间,ORP稳定在-100.0~-50.0 mV之间,HCO3-浓度为324.08~789.95 mg/L。温度和压力通过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生S2-和HCO3-、离子结合两个过程,最终控制矿物的形成。碳酸钙、菱铁矿和铁硫化物在各实验中都有生成。温度升高:HCO3-浓度变化范围变小,S2-浓度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减小;碳酸钙形成较少;菱铁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铁硫化物形成随S2-浓度增加而变广,表明温度升高促进铁硫化物和菱铁矿的形成。压力增加:S2-生成量增加,ORP(氧化还原电位)变得更小;形成的铁硫化物颗粒越大且形态更好;生成的碳酸钙变少,可能受到S2-浓度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全球海洋中碳和硫的存储及循环、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鲁西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但针对该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研究较少.镜下鉴定显示研究区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这两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及溶解作用、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等三种建设性成岩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可分两种情况,退变新生变形作用对改善岩石物性意义不大,进变新生变形作用有利于晶间孔的形成.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将研究区张夏组划分为海水、大气淡水、封存压实卤水、温压水4个连续演化的成岩系统,不同成岩系统中发育不同的成岩流体体系和成岩作用类型.海水成岩系统的特征为:在浅海海底成岩环境下,成岩温度低,流体包裹体为单相;成岩作用有压实、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形成纤维状、共轴纤维状、共轴增生胶结物),海水和淡水过渡带鲕粒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在大气淡水系统:早成岩期的成岩体系为CaCl2-H2O、NaCl-H2O、MgCl2-H2O和NaCl-MgCl2-H2O盐水体系,且盐度较低,发育等轴粒状方解石胶结作用和淡水溶解作用;古表生期和表生期发育溶解作用.封存压实卤水成岩系统,成岩流体体系为NaCl-MgCl2-MgSO4和KCl-CaCl2-H2O体系,主要发育胶结作用和压溶作用.温压水系统中,成岩流体体系为CaCl2-H2O、NaCl-CaCl2-6H2O、NaCl-MgCl2-MgSO4、MgCl2-H2O和FeCl2-H2O,发育胶结作用、埋藏溶蚀、压溶作用(表现为粗缝合线)和进变新生变形作用.淡水成岩系统和温压水系统都有利于溶解作用的发育,但是淡水成岩系统中选择性的溶解作用造成的溶蚀孔隙多被后期胶结物充填,而温压水体统中的溶蚀作用可新增1%~5%次生孔隙;压溶作用形成的未被完全充填的粗缝合线和进变新生变形作用发育的晶间孔,均有利于改善岩石物性.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植物和表层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元素含量、相关性、富集系数及污染指数等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和植物中的Ni、Li、As、Cs变异系数波动较大,且土壤中元素的区域性变化小于植物。植物中的Al、Fe、Mn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而对Ca、K、Cr、Ba元素具有较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对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富集能力很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u元素存在普遍污染,Cd和As均达到了轻度污染,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基本构成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包括暴露性、敏感性和恢复适应能力,但对于其相互关系尚未有过深入的分析。易损性评价中多是将暴露性、敏感性和恢复适应能力等指标杂糅一起,或者虽然分开选择评价指标但在最后评价时依旧作为一体,没有对整个人地系统的内在机理深入分析。针对泥石流灾害,尝试综合分析整个人地环境的暴露性、敏感性、恢复适应能力之间关系及其对易损性的影响,借鉴经济学中的C-D生产函数建立了易损性的评价函数。在近50 a研究区历史灾情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确定了暴露性、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并且由累积的各项损失情况确定敏感性评价指标权重,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出发对函数参数进行估计。通过对不同参数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人类社会系统的敏感性对于区域的易损性的贡献率约为0.8,远高于地质灾害暴露性的贡献率0.2。最后完善了生产函数的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研究区的泥石流易损性评价中,为未来如何减少区域泥石流的易损性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00.
福州大学城暴雨期频发洪涝灾害,主要与纵贯大学城的溪源江水系有关。运用区域降水空间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河流地貌调查等方法综合研究后认为:溪源江上游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引发山洪是大学城洪泛的主要原因;大学城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袭夺原河道、改道后纵贯大学城、行洪路径大大延长、导致排水不畅是大学城积涝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学城建设中地表硬化,排水系统不完善,河道多处受堵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大学城积涝。大学城洪涝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