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5篇
  免费   1810篇
  国内免费   1755篇
测绘学   1133篇
大气科学   1475篇
地球物理   3224篇
地质学   5168篇
海洋学   1050篇
天文学   503篇
综合类   730篇
自然地理   92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42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900篇
  2017年   773篇
  2016年   643篇
  2015年   534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1100篇
  2011年   852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1028篇
  2004年   1008篇
  2003年   759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王可丽  吴国雄  江灏  刘平 《气象学报》2002,60(2):173-180
文中首先利用NCEP 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 ,分析了南亚夏季风的时空特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强、弱夏季风年 ,继而利用ISCCP C2、ERBE S4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状况及其在海、陆差异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南亚夏季风强或弱 ,其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强 (弱 )南亚夏季风的前期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相对少 (多 )云区 ,其云量变化不仅表明了此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陆之间云量分布的“跷跷板”现象 ,进一步改变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且 ,在强南亚夏季风年 ,这种热力差异不但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 ,从而对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王可丽  江灏  吴虹 《高原气象》2002,21(3):303-308
通过对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5次沙尘暴的高度场,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分析,研究了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在5次沙尘暴强盛期有相似的环流动力结构特征。在沙尘暴强盛期的高度场上,蒙古国有深厚的低值系统,乌拉尔高压发展,其间的强气压梯度是沙尘暴的动力源;低值系统有正涡度中心支持,外围是负涡度区,其间有强涡度梯度带;低值中心伴随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易于发生近地面大风和上升气流,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形成沙尘暴,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强风带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进而增强风场。  相似文献   
93.
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姜浩  廖立兵  王素萍 《地球化学》2002,31(6):593-601
将提纯的钙蒙脱石与羟基铁离子溶液作用,制备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用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等手段。对蒙脱石原样,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和相同条件下制备的铁的含水氧化物进行了表征。在实际土壤的酸度(pH=4-7)和温度(18-40℃)条件下,进行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吸附有害元素砷的实验,探讨了复合体的砷吸附能力与pH值,温度,吸附时间,砷初始浓度,离子强度间的关系,并与蒙脱石和铁的含水氧化物的砷吸附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对砷具有明显的亲合力,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砷的过程有可能是地表岩石和土壤中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砷地地表,特别是土壤中迁移,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Blast design is a critical factor dominating fragmentation and cost of actual bench blasts. However, due to the varying nature of rock properties and geology as well as free surface conditions, reliable theoretic formulae are still unavailable at present and in most cases blast design is carried out by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n effort to fin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tool for blast design, a computer-aided bench blast design and simulation system, the BLAST-CODE model, is developed for Shuichang surface mine, Mining Industry Company of the Capital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Beijing. The BLAST-CODE model consists of a database representing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mine and the modules Frag + and Disp + for blast design and prediction of resultant fragment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rock mass. The two modules are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cratering theory qualitatively and modified quantitatively by regression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85 bench blasting practices conducted in 3 mines of the Shuichang surface mine. Blasting parameters are selected based upon quantita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such as rock properties, geology, free surface conditions and deto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losive products in use. In order to ensure practic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BLAST-CODE model allows automatic adjustment to the selected parameters such as burden B and spacing S as well as explosive charge amount Q of any blasthole under irregular topographic and/or varying blastability conditions of the rock mass to be blasted. Simulation of the BLAST-CODE model includes prediction of fragmentation and displacement that are demonstrated in terms of swell factor, characteristic rock size x c and siz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n by Rossin-Ramler's equation, and 3-dimentional muck pile profile. The BLAST-CODE model also permits interactive parameter selection based on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ed fragmentation and displacement as well as the cost for drilling, explosives, and accessories until the most effective option can be selected.  相似文献   
95.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 ,运用成矿系列理论 ,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变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 ,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 ,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 ,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6.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mixed finite elements and numerically study an integrated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fluid flow and compaction in a sedimentary basin. This model describes a single phase incompressible flow in a two-dimensional section of a sedimentary basin with vertical compaction. At each time step, an iterative algorithm is used to solve this model.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rid movement is based on the mass conservation and movement of sediments in the basin, while the mixed method is utilized to solve the fluid flow over the moving gri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 to verify this iterative algorithm and show representative solutions for the model under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射线照相技术对轻物质进行判断的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可大大增强对轻物质的识别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98.
各省地震局 95 - 0 1- 0 2地震信息网络项目采用的邮件系统是基于 IRIX 6 .5操作系统的Netscape Mail Server2 .0 ,由于其应用与管理有局限性 ,笔者进行了基于 NT系统的 ExchangeServer5 .0邮件系统的应用研究 ,详细论述了基于 Exchange Server5 .0的黑龙江省地震前兆信息网络邮件系统的安装及配置过程 ,得出该网络邮件系统有管理方便、功能强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梁涛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王浩 《地理学报》2002,57(4):389-396
以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模拟天然大暴雨,通过3次重复实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随暴雨径流及径流沉积物的迁移过程,估算氮素在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的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氮素的流失速率和流失量随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流失量桑林最大,水田最小。水相不同形态的氮素流失量亦有所不同,悬浮颗粒态氮占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70 %~90 %,水相溶解态氮的流失量以松林为最高,竹林、桑林和水田接近而且较低,不同类型的水相溶解态氮也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各土地类型单位面积、表层10 cm土壤氮素流失高达4.66~9.40 g·m-2,其中随径流沉积物相迁移的氮素占绝大部分(90 % 以上)。估算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流失速率,地表径流水相为2.68~14.48 mg·m-2·min-1,径流沉积物相高达100.01~172.67 mg·m-2·min-1。  相似文献   
100.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根据学习和实践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体会,初步提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发展见解,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学科应注意拓展的重要实践领域,最后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