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71.
易家林  郭杰  林津  欧名豪 《地理研究》2022,41(4):945-959
国土空间均衡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在“两山”理论与强弱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二分法,探究国土空间均衡的内涵要义及状态评估模型;其次,通过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特性差异及互动机制分析来探讨国土空间均衡的实现机制;最后,基于具体国土空间单元均衡状态的演进分析,研究整体国土空间均衡实现的可行路径。结果显示:① 基于两种财富的国土空间均衡的内涵即人均物质财富以及人均生态财富在空间上的双收敛,且各空间均收敛于较理想的水平值。② 整体性的国土空间均衡状态将会出现“一均衡、三失衡”四种情形。促进两种财富的良性互动,增强协同效应,减少权衡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均衡的关键。③ 国土空间单元的均衡状态可划分为低等均衡或全面失衡、发展失衡、生态失衡、协调均衡四种,促进各具体国土空间单元向高阶均衡状态演进是实现整体国土空间均衡的可行路径。依循两种财富的互动机制与国土空间单元均衡状态的演进规律来指导具体国土空间单元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国土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872.
873.
刘安  欧文佳  危凯  李芳  李旭兵 《地质学报》2017,91(8):1848-1859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源岩非常接近,因此大坪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是寒武系牛蹄塘组斜坡相区和盆地相区烃源岩。古油藏裂隙石英脉/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拉曼光谱成分指示了中侏罗世以来古油藏裂缝形成、油气充注、以及因大气水下渗遭受破坏的过程。分析认为大坪古油藏北侧桑植—石门复向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埋深近4km,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滑脱带上下岩性差异会造成灯影组裂隙发育,对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成次生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74.
龙桥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的大型铁矿床,主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三叠系东马鞍山组泥灰岩、角砾状灰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单个矿体铁矿石资源量大于1亿吨,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前人研究认为,矿区内正长岩类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龙桥矿床是成矿带内唯一与正长岩有关的大型铁矿床。随着生产勘探,在矿床中部井下巷道中发现辉长闪长岩侵入体,为矿床成因以及成矿模式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开展了辉长闪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辉长闪长岩岩体呈岩株状产出,被正长岩体穿切破坏,靠近矿体部位发育透辉石矽卡岩化蚀变。辉长闪长岩主要由拉长石(60%)、钾长石(10%)、普通辉石(10%)和角闪石(5%)组成;与正长岩相比,辉长闪长岩明显具有低硅、低钾、高镁铁特征。锆石LA ICP-MS定年结果表明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在前人对龙桥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桥铁矿床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更为密切,成岩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通过与庐枞矿集区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铁矿床对比表明,庐枞矿集区内大型铁矿床与正长岩无成因联系,而闪长质侵入岩则是庐枞矿集区内重要的成矿母岩。龙桥铁矿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宁芜矿集区内玢岩型铁矿床以及鄂东南矿集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床在成岩成矿时代方面相近,属长江中下游第二期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闪长质侵入岩是成矿带内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的形成大多晚于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75.
推导分析了基于站间单差的GPS/GLONASS组合双差模糊度解算数学模型及影响其精度的误差因素。利用模糊度参数在无周跳和粗差情况下的时不变性特点,采用自适应选权滤波对单差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并将滤波后的单差模糊度通过选择基准卫星固定为双差模糊度。采用不同长度的实测动静态短基线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选权滤波的站间单差模型可以简便有效地进行双差模糊度固定,模糊度固定成功率在95%以上,解算精度优于单模型以及双模型单历元解。  相似文献   
876.
欧波  魏启荣  许欢  王健  张敏  徐长君  金磊 《地学前缘》2018,25(6):165-181
西藏南木林县格张地区在构造上位于中冈底斯带南部(即中拉萨地块南部)的革吉—申扎弧后盆地。以格张地区出露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格张地区火山岩主要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的火山熔岩,岩石组合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和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夹少量流纹岩和玄武岩。火山岩中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对1件流纹岩和1件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U-Pb LA-ICP-MS定年分析,分别获得的年龄为(133±1.7) Ma和(128±1.5) Ma,表明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K1)时期。火山岩主量元素在质量分数上表现为高SiO2(69.4%~75.8%)、高K2O(2.93%~5.58%)、富Al2O3(12.7%~14.6%)、低TiO2(0.20%~0.34%)、低Na2O(0.05%~2.5%)、弱过铝质过铝质(A/NK为0.92~1.83,A/CNK为1.06~3.59)、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钾质火山岩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陡倾斜型,其(La/Yb)N为12.3~22.0,具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0.47~0.62)。微量元素普遍表现出Rb、Th、K等元素的正异常和Ba、Ta、Nb、Sr、P、Ti等元素的负异常。火山岩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12.4~-7.2,两阶段地壳Hf模式年龄tDM2主要为1.5~1.7 G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AnZNq)的地质时代。格张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应为中部拉萨地块基底的念青唐古拉群(AnZNq)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伴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因班怒洋板片南向俯冲所产生的陆缘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77.
El Nin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活动表现出多样性,给TC活动的气候预测带来挑战。采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1970—2018年的El Nino衰减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其与气候态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单个年份,存在着较大的正、负异常。为此,将El Nino衰减年分为TC生成频数偏少(负异常)和偏多(正异常)两种情形,对比两种情形的TC活动和大尺度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TC生成频数偏少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减少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即(15°~25°N,140°~150°E)和(5°~25°N,150°~170°E),与垂直风切变增大、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和低层绝对涡度减少有关;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增加主要发生在南海和菲律宾群岛附近,即(15°~25°N,110°~120°E)和(5°~25°N,120°~130°E),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升运动增强和绝对涡度增大;对比两种情形发现,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广东和福建沿岸的东南风异常引导气流有利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生成的TC登陆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878.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体系是维持三角洲河网动力平衡的独特地貌结构,具有泄洪纳潮的重要功能,探讨该结构水位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影响因子辨识是河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两个典型横向汊道体系共8个站点的日均水位序列进行分解,分离出由上游流量驱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在“容桂-凫洲水道”,流量驱动导致冬季日均水位抬升(平均为0.04m),其余三季日均水位下降;“潭洲-前航道”则由于北江流量增大导致流量驱动的日均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平均为0.17 m)。由于地形下切和海平面上升,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日均水位变化普遍为负值(除南沙、黄埔站分别为0.11、0.07 m),“容桂-凫洲水道”中下部河段在秋季受海平面上升(秋季海平面高程最大)影响大于河床地形下切效应导致水位抬升,而其余站点主要受到疏浚、采砂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形下降影响,水位下降,且上游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下游;对径潮动力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夏季径流对水位的方...  相似文献   
879.
文章在厘清海洋产业数字化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2014—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不同区域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区域内差异是研究期内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小,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居中;三大海洋经济圈内海洋产业数字化集聚形式各具特征: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高-低”集聚型,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低-高”集聚型,东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则形成“高-高”集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