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715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The Heifangtai platform in Northwest China is famous for irrigation-induced loess landslides. This study conducted a centrifuge model test with reference to an irrigation-induced loess landslide that occurred in Heifangtai in 2011. The loess slope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whittling a cubic loess block obtaining from the landslide site. The irrigation water was simulated by applying continuous infiltration from back of the slope. The deformation, earth pressure, and pore pressure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est by a series of transducers. For this particular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ilure process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retrogressive landslides and cracks. The time dependent reductions of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t basal layer with increasing pore-water pressure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se failures. The foot part of slop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lope instability and hazard preven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ere concentration of earth pressure and generation of high pore-water pressures would form before failures. The measurements of earth pressure and pore-water pressure might be effective for early warning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72.
本研究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溶剂提取法(SE)提取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的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峰面积归一法对各成分进行相对定量.结果显示,SD法对肠浒苔挥发油的提取率(0. 038%)低于SE法(0. 800%). SD法所获得的肠浒苔挥发油共鉴定出4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1. 63%,SE法所获得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 89%,两者相同成分21种,主要成分均为烃类和醛类物质. SD样品中十五醛的相对含量最高(18. 12%),SE样品中8-十八烷烯的相对含量最高(51. 49%).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节点队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无标度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力学过程,发现了网络由自由流通到拥塞的相变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度的队列资源分配模型.模型的核心是使节点i的队列长度与kβi成正比(ki为节点i的度,β为分配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网络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信息包传送的条件下,β近似等于1.25时队列资源分配最合理,网络容量最大,且该最佳值与队列总资源多少以及网络的规模无关.  相似文献   
74.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itric oxide (NO) emission fluxes from a Kandelia obovata and Avicennia marina mangrove wetland were studied in the Zhangjiang River Estuary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using a dynamic chamber-based technique and a chemiluminescent analyzer. Results from field experiments show that NO emission from K. obovata and A. marina sampling sites reached maximal values of 1.07 ng N m−2 s−1 and 1.23 ng N m−2 s−1, respectively after the night tide. Meanwhile NO emission maintained at a steady lower level in daytime for both wetland sites.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NO emission from the mangrove wetland soil samples treated with simulated tides in the darkness exhibited higher values than those in the light, therefore it seems that tides and darkness could increase NO emission from mangrove wetlands, while intensive li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dryness in the daytime decreased NO emission. Compared with K. obovata soil samples, the diurnal average NO emission rate of the A. marina si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elatively higher diurnal average CO2 emission rate,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and soil net nitrification rate of the A. marina site. Moreover, soil samples of the A. marina site were more responsive to simulated tides and 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than those of the K. obovata site.  相似文献   
75.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了解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进展对于改善区域人地关系、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综述方法,对研究我国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综述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均呈增长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在局地尺度上分析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关于绿洲城市可持续性和基于区域尺度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应在多个尺度上开展工作,综合研究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影响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6.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可以降低多解性,针对大勘探范围内岩石波速-密度关系存在较大散布的问题,引入交叉梯度结构约束构建统一的目标函数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台湾海峡南部HX-13测线进行验证:由于火成岩侵入体的存在,部分区域难以拾取可靠的地震初至,常规的走时反演无法准确恢复基底面的形态。搜集研究区的船测重力资料,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数据特点设置合适的反演参数,实现基于物性和结构双重约束的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由对反演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看出,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震数据不完备的缺陷,使反演过程稳定,并提高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7.
对苏皖下扬子区上白垩统浦口组(K2P)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结果显示:2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为(88.8±4.4)Ma(径迹长度为(12.0±0.3)μm)和(82.1±6.8)Ma(径迹长度为(14.4±0.3)μm)与浦口组沉积年龄相近,说明它们沉降的幅度达到但没有超过AFT部分退火区间,1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117.3±5.9)Ma(径迹长度为(13.3±0.3)μm)大于浦口组沉积年龄,代表物源区抬升、剥露的冷却年龄。根据热历史模拟结果,识别出黄桥事件(110~90Ma)、仪征事件(70~60Ma)和三垛事件(35~22Ma)三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并将下扬子区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10~70Ma断坳复合型伸展盆地、70~35Ma拉张断陷盆地、35~22Ma挤压抬升阶段和22Ma至今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河南省基础地质研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随矿产调查进行。第二阶段30年,随矿产勘查和1∶20万区调开展。第三阶段20年,随1∶5万区调、矿产勘查、专题与综合研究广泛展开。为谋求21世纪初期河南省基础地质较快发展,作者认为应有新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服务方向,并提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经费保障三项成功战略。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北秦岭造山带变质基底杂岩中变质基性岩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秦岭岩群中的变质基性岩应为古元古代晚期侵位的基性岩墙,其化学成分相当于大陆裂谷或板内拉斑玄武岩,代表了吕梁事件的产物,形成于元古宙大陆地壳拉张构造背景的早期阶段,是秦岭造山带中元古代大陆裂谷小洋盆并存构造体制演化阶段的早期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80.
中国黄土的剩磁获得机理和Lock-in深度问题是目前黄土古地磁研究的焦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黄土时间标尺的精确度和海陆古气候对比的可靠性.文章以黄土高原东南缘三门峡曹村剖面获得的高分辨率古地磁极性界线作为年代控制点,通过黄土-古土壤序列1.1Ma以来的磁气候记录与近年来中、高纬度大西洋ODP/DSDP钻孔中获得的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年代约束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提出与传统的海陆对比不同的基于古地磁界线的海陆对比方案: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在曹村剖面S8的顶部,可对应深海沉积的MIS 19,而不是前人认为的MIS 21.黄土高原不同地区记录东亚冬、夏季风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可能是全球具同时性的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在黄土高原不同地区产出层位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而基于Lock-in模型的天文年代标尺则可能高估了黄土/古土壤的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