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从理论计算角度研究了两层大地下球形导电体的偶极激发音频电磁场。探讨了电模式、磁模式场的耦合及其意义,并列出了剖面数据和频率响应数据,以适应移动源音频电磁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2.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derived from a carbon model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 and its interannual change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1982–1999 time series data sets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paired ground-based information on vegetation, climate, soil, and solar radiation. The 18-year averaged annual NPP over the plateau was 125 g C m−2 yr−1, decreasing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consistent with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Total annual NPP was estimated between 0.183 and 0.244 Pg C over the 18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0.212 Pg C (1 Pg = 1015 g). Two distinct periods (1982–1990 and 1991–1999) of NPP variation were observed, separated by a sharp reduction during 1990–1991. From 1982 to 1990, annual NPP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trend, while from 1991 to 1999 a marked increase of 0.007 Pg C yr−2 was observed. NPP trends for most vegetation types resembled that of the whole plateau. The largest annual NPP increase during 1991–1999 appeared in alpine meadows, accounting for 32.3% of the incre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NPP variation, suggesting that solar radiation may b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NPP.  相似文献   
93.
小塔子沟金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温度为280℃-400℃之间,成矿压力为160-200M Pa,矿化深度为2.8-4.72km,属中深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为形成较大工业意义的矿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2号脉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在标高-211m以下的1号脉深部,出现较大规模工业矿体的可能性不大;1号脉南侧是发现有规模的工业矿体的最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94.
关于全氟化合物(PFCs)在我国农村环境中的分布还未见相关的报道。本文利用固相萃取分离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电离源串联质谱法分析我国东部8个农村地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样品中17种PFCs的污染水平和组成特征, 并利用比值法初步判定了水环境中PFCs的污染来源。结果显示, 土壤中全氟羧酸类以PFOA为主(0.34~14.5 ng/g), 全氟烷基磺酸类以PFOS为主(0.02~0.08 ng/g);地表水中PFCs以PFOA、PFHxA、PFOS和PFBA为主(4.8~29.6、0.73~31.8、nd~7.1和nd~6.1 ng/L);地下水中PFCs主要为PFOA、PFHxA、PFBA(nd~176、nd~50.1和0.08~16.1 ng/L)。土壤及水环境中PFCs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地表水中PFCs污染源大致分为生活污水和大气沉降两大类, 其中大气沉降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5.
不同养殖期的凡纳滨对虾外壳膜NAGase基本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生长期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外壳为材料,分离提取外壳膜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期的外壳膜NAGase的酶比活力及其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的酶活力、最适温度、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Km、vm)、活化能等均存在差异.不同生长期酶的最适pH均为5.5.不同生长期的对虾外壳膜NAGase对Cu^2+、Zn^2+和Hg^2+的敏感性也不同.Cu^2+对养殖8周对虾外壳膜NAGase的激活作用最为显著,可以使酶活力提高到400%.Zn^2+对不同生长期的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但对成体对虾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可以使酶活力下降80%.Hg^2+对各个生长期的酶活力影响效果也不一样,当浓度为0.1mmol/dm^3时,仅对养殖6、8、9周的对虾的酶有激活作用,当Hg“浓度为1.0mmol/dm^3时,五个生长期的虾皮NAGase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96.
海沟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海沟岩体地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海沟岩体的成岩时代和成因进行了探讨。同位素结果表明,海沟岩体的就位年龄为167Ma-185.6Ma,属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侵位特征以及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确定海沟岩体为幔、壳混源型。  相似文献   
97.
北地金矿产于燕山期石英二长岩与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的内接触带,主成矿阶段的温度为240~360℃,盐度(NaCl)为1%~6%,成矿压力为105.5×10 6~156×10 6 Pa,矿化深度为3.52~6.24 km,属中温中深成脉状热液矿床.从矿石的石英及其包裹体获得的δD分别为-88.44×10 -3和-88.96×10 -3,δ 18O分别为5.08×10 -3和5.11×10 -3,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燕山期石英二长岩形成过程和区内广泛分布的太古宙变质杂岩都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矿石的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都有双峰现象,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160℃~220℃和280℃~300℃,盐度(NaCl)的峰值分别为3%~4%和7%~8%,矿质的沉淀、富集可能与流体的不混溶有关.  相似文献   
98.
地理系统是多圈层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地理系统模型是理解和预测不同尺度地理系统格局和过程变化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地理系统模型作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必需的工具,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过去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和人类科学决策需求的推动下,地理系统模型虽然发展迅速,但还不足以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复杂人地耦合系统。本文分别从模型原理、框架和尺度等方面回顾与梳理了地理系统模型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统计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模拟等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地理系统模型对发展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以及模型—数据融合系统的趋势。发展中国的地理系统模型将有助于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99.
根据野外调查,将大兴安岭北段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的一套火山岩归属为哈达陶勒盖组。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哈达陶勒盖组绿帘石化安山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4.3±7.9)Ma(MSWD=4.7),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该组的形成时代置于早三叠世。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将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划分为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两类。其中,中基性火山岩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而酸性火山岩岩浆则形成于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构造环境判别,该组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向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背景密切相关。哈达陶勒盖组的厘定丰富了大兴安岭北段地层层序,也为大兴安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神经网络法预测风动潜孔锤钻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风动潜孔锤钻进在钻效方面有着传统钻进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往的钻速预测主要是针对回转钻进,而准确预测风动潜孔锤钻速则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合理制定钻井计划。利用有多隐层的BP神经网络原理,综合考虑钻压、转速、风压、风量、钻井深度、钻头工作时间等各方面参数对钻速的影响,研究了贯通式潜孔锤冲击回转钻井钻速的预测方法,并对现场实际钻井作业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能很好地吻合。同时又以预测结果为基础,优选钻进参数以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