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Water vapor, cloud, and surface rainfall budgets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Krosa on 6--8 October 2007 are analyzed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model simulation. The model is integrated with imposed zonally-uniform vertical velocity, zonal wind, horizontal temperature, and vapor advection from NCEP/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DAS) data. The simulation data that are validated with observations are examined to study physical cause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rainfall processes during the landfall. The time- and domain-mean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Krosa approached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on 6 October, the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over land caused a local atmospheric moistening and a net condensation that further produced surface rainfall and an increase of cloud hydrometeor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latent heating was balanced by advective cooling and a local atmospheric warming. One day later, the enhancement of net condensation led to an increase of surface rainfall and a local atmospheric drying, while the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weakened as a result of the landfall-induced deprivation of water vapor flux. At the same time, the latent heating is mainly compensated the advective cooling. Further weakening of vapor convergence on 8 October enhanced the local atmospheric drying while the net condensation and associated surface rainfall was maintained. The latent heating is balanced by advective cooling and a local atmospheric cooling.  相似文献   
102.
圣帕台风暴雨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模拟了台风"圣帕"登陆后减弱成热带低压造成湖南省大暴雨的过程,使用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借助非地转湿Q矢量对这次暴雨过程做了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此次暴雨演变过程,尤其700 hPa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对降水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散度辐合区域对应着降水的落区,散度辐合强度变化指示着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并且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的大小可预示着未来3~6 h降水的强弱,是具有预报价值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是非地转ω方程的强迫项,并与地形条件共同作用激发了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与次级环流的形成,是此次暴雨得以发展与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3.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WRF-V2.1对2007年7月7-8日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中的中尺度重力波(MGW)特征,并运用拉格朗日Rossby数(Ro)来诊断非平衡流特征.研究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56~75 km,相速约12~19 m·s~(-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地转调整机制是MGW产生的首要机制,Wave-CISK和地转调整为波动传播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使MGW在具有波导结构的大气中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满足舶指标的不平衡运动区与重力波活动区十分接近,它对波动产生的时间和区域方面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天然沸石吸附性能与阳离子组分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吸附性能是沸石矿物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相关领域应用的重要依据。以嫩江、海林和穆棱三大沸石矿床为例,通过对天然沸石矿的化学成分、沸石类型、矿石品位(CEC值)、比表面积及吸附性能的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总结天然沸石矿附吸性能差异变化规律与原因。研究表明,天然沸石对气体CO2、H2S、SO2、NO2和气态H2O的吸附容量均与其(CaO MgO)/(Na2O K2O)比值之间呈正相关性关系,富二价阳离子组分者吸附容量大,富一价阳离子组分者吸附容量较小。据此,可作为天然沸石矿吸附性能预测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牡丹江东部高品级天然沸石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牡丹江东部天然沸石矿床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带中段,含矿层位为下白垩统东大岭组(K1d),矿化原岩为流纹质火山熔岩,沸石类型为丝光石和斜发沸石,已查证有7个主要矿体均由高品级石矿组成,矿体平均品位为75.26%-84.02%,NH^ 4交换容量为1640.6-1831.7mmol/kgK^ 交换容量为8.03-16.28mg/g,热失重值为12.4%-15.35%,热稳定性>900℃,耐盐酸性>12mol/L,比辐射率为0.82-0.91等,矿石品位达尖端技术级,且综合物理化学性能优异,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6.
松辽盆地周围沸石矿成矿构造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周围沸石资源丰富 ,矿床类型多样 ,是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沸石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NE—NNE向深大断裂带控制着中生代火山岩和沸石矿带的空间展布 ,而不同方向深大断裂带的交接复合地段则决定了沸石矿田和主要矿床的空间定位。燕山中晚期以挤压-剪切 (左行 )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机制控制了富碱高钾火山岩的发育 ,为沸石矿源岩的形成期 ;喜山期的构造反转以拉张 -剪切 (右行 )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伴的岩浆热事件 ,导致区域地热异常、地下流体增温和沸石矿化作用的快速进行。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系中沸石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喜山期 (6 4 5~ 5 5 0Ma)。  相似文献   
107.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稠密的地面气象要素场资料,对1991年7月6日江淮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中-β尺度分析。中-β尺度雨带位置稳定、雨团路径集中以及逆引导气流的传播,是造成降水局地增幅的直接原因。而这些降水量场特征与地面流场和温湿场的中尺度特征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8.
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尤莉  程玉琴  张少文  王国勤 《气象》2004,30(5):38-41
用 1 2个观测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 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 :赤峰地区近 4 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 ,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气候特点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卫星遥感的复轨能力,稳定一致的传感器参数和系列运行计划,连续记录了地表的显著变化信息。对遥感观测到的变化信息,还需要区分是地表物理生物要素变化引起的变化,还是辐射传输路径上其它干扰因素造成的变化信息,需要从各种变化信息组分中区分目标变化信息。因此,遥感变化检测是遥感信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技术交叉后新的增长点,代表了当前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发展方向。为了促进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收集阅读了近几年国外主要遥感刊物发表的论文、专著,综合了我国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大量的网络资料。  相似文献   
110.
闽东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发生在闽东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果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对风场的试验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且也是暴雨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