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0篇
  免费   2069篇
  国内免费   2969篇
测绘学   1456篇
大气科学   1225篇
地球物理   1558篇
地质学   5769篇
海洋学   1399篇
天文学   126篇
综合类   770篇
自然地理   130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584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505篇
  2015年   583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826篇
  2010年   753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717篇
  2007年   796篇
  2006年   684篇
  2005年   550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10篇
  193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航  汤达祯  唐书恒  许浩  林文姬  张彪 《地质学报》2008,82(10):1341-1349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套采自不同层位不同地域煤样显微组分测试和低温液氮比表面测试的基础上,从比表面积、吸附曲线形态、阶段孔径结构分布、阶段孔径比表面积贡献、FHH分形特征几个方面刻画了煤储层微孔隙特征。同时,就“孔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煤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这一因果链,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微孔隙特征与煤变质程度、煤岩显微组分以及矿物组分与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Ro在0.60%~1.91%范围内,比表面积及FHH分形分维数先明显降低,Ro至1.3%后又略有回升,同时吸附回线“滞后环”及分形尺度对应的压力范围明显减小,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明显减少乃至消失,并成为比表面积减少的主要贡献者。在相似煤级条件下,惰质组分较镜质组分有更多的比表面积贡献。粘土矿物组分含量>10%时,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对比表面贡献明显,且随煤级增高影响作用相对加大。  相似文献   
13.
Development of a 3D G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karst are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modeling and analyzing karst phenomena in three dimensions. This paper integrates geology, groundwater hydrolog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visualization and data mining to study karst features in Huaibei, China. The 3D geo-objects retrieved from the karst area are analyzed and mapped into different abstract level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bjects are constructed by a dual-linker. The shapes of the 3D objects and the topological models with attributes are stored and maintained in the DBMS. Spatial analysis was then used to integrate the data in the DBMS and the 3D model to form a virtual reality (VR) to provide analytical functions such as distribu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query, and probability assessment. The research successfully implements 3D modeling and analyses in the karst area, and meanwhile provides an efficient tool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to set out restrictions on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4.
Unconsolidated sand, gravel and clay deposits near Beihai and in the Leizhou Peninsula in southern China form an unconfined aquifer, aquitard and a confined aquifer. Water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wo aquifers in the coastal Beihai are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minerals and soluble ions. Hydrogeochemical modeling of three flow paths through the aquitard are carried out using PHREEQC to determine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long the flow path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anorthite, fluorite, halite, rhodochrosite and CO2, and precipitation of potash feldspar and kaolinite may be occurring when groundwater leaks through the aquitard from the unconfined aquifer to the confined aquifer. Cation exchanges between Na and Ca can also happen along the flow paths.  相似文献   
15.
藏东东达山地区遥感找矿地质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旨在通过对遥感找矿地质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针对于藏东这种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定地区的遥感找矿工作程序.通过运用比值分析 主成分分析提取矿化蚀变信息,运用方向滤波 掩膜的方法提取构造信息,从而确定了藏东东达山地区的遥感综合异常,并结合多源信息划分出了远景成矿区域,根据对东达山地区遥感找矿的方法研究,进而得到在东达山地区具有成矿潜力的区域范围,为藏东地区的进一步矿产资源开发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在-25~ 25 ℃环境温度条件下, 采用水中冻融和空气中冻融两种方式, 经过50次冻融循环后, 在15 ℃、 0 ℃、 -10 ℃、 -20 ℃和-35 ℃工况下对土工格栅试样进行了拉伸性能的试验研究, 获得了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的极限承载力、最大延伸率、 不同延伸率对应的应力值等数据. 试验结果表明, 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在低温时抗拉性能明显提高, 从 15 ℃降至-35 ℃时, 5%延伸率对应的抗拉强度提高107%, 极限承载力提高19%. 同时, 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极限延伸率随温度降低呈线形关系降低, 从 15 ℃降至-35 ℃时, 极限延伸率降低80%.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走航观测的夏季南极海冰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述林  李宁 《冰川冻土》2008,30(2):211-217
依托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基于ASPeCt(南极海冰过程与气候)海冰走航观测方法标准,以"雪龙号"破冰船为平台进行夏季南大洋海冰走航观测.在2003年1月4-17日近6 500km的航程断面上,分别获取了海冰的厚度、密集度、雪厚度、浮冰尺寸等海冰分布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海冰分布特征参数均呈现了较大的空间变化.由于夏季海冰融化并受制于特定动力过程作用,海冰在威德尔海附近聚集,密集度达到峰值,沿断面在0%~80%之间变化;在断面的大部分观测到开阔水域.沿断面海冰厚度介于10~210cm,雪厚度介于2~80 cm之间,在埃默里冰架附近冰雪厚度达到了全断面的最高值.沿断面浮冰尺寸,最小到<10 cm到最大超过2 000 m不等.  相似文献   
19.
对东天山黄山-镜儿泉一带黄山南、镜儿泉、图拉尔根沟三个过铝花岗岩作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U-Pb LA-ICP-MS原位定年测得黄山南岩体结晶年龄为259.9±1.4Ma(MSWD=0.86),图拉尔根沟岩体结晶年龄为275.4±8.3Ma(MSWD=29),均侵位于二叠纪碰撞后伸展环境.三个过铝花岗岩均具有低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0.6969~0.70396)、高εNd(t)值( 5.5~ 7.2)以及年轻的亏损地幔单阶段模式年龄(tDM=0.48~0.56Ga),表明其岩浆源区均为来源于亏损地幔的新生地壳岩石.这种新生地壳岩石可能为偏酸性的火山岩.三个岩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山南白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强过铝花岗岩(A/CNK>1.1),强烈亏损Ba、sr和Ti而富集Cs、Rb和K,具有高的Rb/sr(2.03~14.5)和Al2O3/TiO2(110~1592),低的Nb/Ta(3.24~6.76)比值,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V"字形,显示强烈铕亏损(Eu/Eu*=0.04~0.55),表明这类岩体的直接源岩以泥质岩为主.另一类以图拉尔根沟二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弱过铝(1相似文献   
20.
赵峰  唐世杰 《探矿工程》2008,35(5):60-63
在丰沙线35号桥加固工程的4、5号墩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用回转滚刀钻进卵漂石地层,为确保孔壁稳定,对桩孔壁进行了双液注浆.在注浆孔成孔、压浆管安放、孔口架桥封堵及双液压浆过程中遇到了较多棘手问题,经施工现场多次试验和改进,解决了双液浓度及注入配比、架桥封堵孔口、双液分离注浆、窜浆处理和合理压浆量控制等技术难题,并取得了理想的注浆效果,确保了钻孔灌注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