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西藏某水电站厂区后山发育了5条泥石流沟,2005年7月22日暴发了近百年来最大的泥石流,泥石流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将直接影响到该厂房的枢纽布置、施工及运行安全。厂房区泥石流沟的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形成区内沟道坡度陡峭,因此只要有足够的降雨就可以形成泥石流。以设计泥石流流量计算的泥石流的总径流量确定的泥石流危险范围与调查的厂区各条泥石流沟2005年的实际泛滥区很相近,并以此可以得到不同设计频率的泥石流危险区。电厂厂房区的设施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间受到泥石流活动的一定影响,必须采取合理的泥石流工程防护措施,避免泥石流对厂房区设施的危害,保障电站的施工和运行,满足电厂厂区的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中国近海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耳石微化学成分特征及群体分化状况,采集了连云港、青岛、威海、烟台、秦皇岛、大连、丹东7个野生群体和1个威海养殖群体的大泷六线鱼样本。利用LA-ICPMS技术测定耳石中的微量元素,以微量元素与钙的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泷六线鱼耳石中, Na/Ca、Sr/Ca、Fe/Ca、Mg/Ca较高,而Mn/Ca、Ba/Ca、Zn/Ca、Li/Ca较低。耳石1龄前元素比值的组间比较(S-N-K检验)结果显示:Na/Ca、Sr/Ca、Fe/Ca在群体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耳石边缘区元素与环境中元素比较发现,Li、Mn元素在耳石中富集程度较大,Sr在耳石的中元素含量远远大于水环境中的浓度,说明耳石中的元素沉积与海水中元素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耳石1龄前元素指纹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群体的判别成功率为63.0%,判别正确范围为30.0%~80.0%,耳石边缘区元素的判别正确率为57.1%,判别正确范围20.0%~80.0%,秦皇岛群体有高的判别成功率80.0%。耳石元素指纹可以用于不同大泷六线鱼群体的...  相似文献   
53.
累托石-铬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r^3+,Cr^6+在累托石、三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交联累托石(简称有机累托石)表面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表明:累托石对Cr^3+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而对Cr^6+的吸附效果很差;有机累托石对Cr^3+和Cr^6+,均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说明Cr^3+可以交换间层的Cr^2+而存在于累托石的层间,而Cr^6+由于形成半径大的水合离子团而难以进入累托石的层间。XRD结果表明,Cr^3+和Cr^6+反应的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为2.5080nm和2.4798nm,与反应前累托石的(001)间距2.5368nm基本一致;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为4.0124nm,Cr^3+和Cr^6+反应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变为3,5595nm和3.6477nm.由于在有机累托石的层间,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的相互作用,导致层间作用力增大而层间距减小。与Cr^3+,Cr^6+的反应直接影响累托石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键的红外吸收谱带的位置与强度,说明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表面成键。  相似文献   
54.
分析2015年8月—2018年7月满洲里地震台FHDZ-M15地磁总场与分量组合观测系统记录的地磁秒采样观测数据(剔除磁暴与磁扰时间段),发现台站地磁秒采样数据资料所受干扰主要呈阶跃和尖峰形态,通过测量测区地磁场水平梯度,排查周边环境,并对设备和线路进行漏电检测,认为:阶跃形态干扰主要由高压直流输电和车辆停放引起;经逐项排查对UPS加热及输电线路漏电检测,仪器室温度过低和输电线路漏电均造成高频毛刺尖峰形态干扰,对UPS加热处理,干扰状态得到改善,但Z、F分量干扰仍在.受满洲里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未能在2019年完成输电线路更换,当前无法确定干扰是否为输电线路漏电所致,后续将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55.
高位崩塌具有地面高差大、突发性强等特点,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因此开展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依靠人工对高位崩塌进行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容易存在调查盲区,现有调查技术手段难以有效获取岩体结构面产状、节理组合特征和裂隙几何特征等关键参数。为此,将贴近摄影测量高分辨率和“多角度”探测技术优势应用于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并以康定县郭达山高位崩塌为例,总结归纳了该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可为地质灾害调查和高位崩塌早期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识别岩体亚厘米级裂缝,尤其适用于高位崩塌调查和早期识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基础上,基于空间解析几何理论,应用“三点法”能够有效获取岩体单体结构面产状。  相似文献   
56.
大兴安岭东坡新林林区冻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兴安岭处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南缘, 其多年冻土形成、 发展和保存更多受制于植被、 水分等局地因子的影响。采用钻探、 探地雷达和冻土温度长期监测等手段研究发现, 放牧活动会影响大兴安岭东坡新林林区活动层厚度, 放牧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 活动层可达2.5 m, 放牧区边缘至未放牧区域, 活动层缩减至1.5 m。塔头2013年11月2.0 m处的地温仍然在0 ℃以上(0.04 ℃), 当放牧行为终止及加漠公路改道后, 2.0 m处的温度开始逐渐恢复, 温度由-0.12 ℃降到-0.69 ℃, 1.5 m处的温度则由0.17 ℃降到-0.42 ℃, 2018年底塔头的活动层厚度已经小于1.5 m。从地表植被类型上看, 松树林、 塔头和灌丛的活动层多年平均厚度分别为0.8 m、 1.3 m和0.7 m, 近地表0.5 m处的年平均地温为0.07 ℃、 0.52 ℃和0.22 ℃, 年变化深度处(11 m)的年均温度为-1.34 ℃, -0.98 ℃和-2.19 ℃。从地温曲线类型上看, 灌丛下的多年冻土比较稳定, 地温曲线属于正梯度型。松树林和塔头下的冻土温度比较复杂, 松树林地温曲线为偏负梯度型-零梯度型-偏正梯度型, 塔头为负梯度型-扭曲型。在地表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 研究区多年冻土经历了地表干扰开始退化、 干扰消除不再退化以及慢慢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7.
A pollen study was conducted on an alpine marsh sediment in the Son Kul Basin and was allowed to reconstruct changes in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climatic in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Pollen diagram reveals that regional vegetation is dominated by alpine meadow in the past 2000 years, being similar with modern vegetation components in the basin. The Artemisia/Chenopodiaceae-indicated moisture exhibits a warm-dry Roman Warm Period(RWP, ~0-~500 AD), a cold-dry Dark Ages Cold Period(DACP, ~500-~800 AD), a warm-wet Medieval Warm Period(MWP, ~800-~1350 AD), a cold-dry Little Ice Age(LIA, ~1350-~1850 AD) and a warm-dry Current Warm Period(CWP, since ~1850 AD). Our pollen-based moisture reconstructions are supported by other nearby moisture records. Combined with other pollen data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we found that the vegeta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before ~1650-~1750 AD and th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bviously intensified afterwards(especially at the middle-elevation sites). Further work involving more and higher-resolution palaeovegetation records would contribut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58.
59.
鳗弧菌W-1对花鲈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5个/mL,针刺后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个/mL;该病原菌为一条件致病菌,创伤感染是主要的致病途径;常温多次传代、15℃、-20℃和-80℃等不同保存条件下W-1菌株的致病力均很强,但常温多次传代保存的菌株致病力比其他3种方法保存的菌株致病力稍差一些。  相似文献   
60.
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冰川泥石流的广泛分布及其发育地的特殊性使得对其开展全面治理较为困难,因此,有效开展冰川泥石流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对冰川泥石流的研究有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灾减灾的进展.为深入探讨冰川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现有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