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61.
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存在70个形成于0°~5°N的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气旋(TC),占TC总量的8%,其中达到台风等级的个数占64%。而针对此类缺少一定科氏力作用而形成的罕见TC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JTWC的TC最佳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OISST海温资料,以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为研究对象,统计诊断了其年际、年代际、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大尺度环境背景场,重点探讨了近赤道TC生成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近赤道TC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并且近赤道TC具有与西北太平洋总TC恰好相反的季节变化。近赤道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场是东北冬季风与其在近赤道地区偏转形成的西北风之间的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低层的绝对涡度动力项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热量项是近赤道TC生成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相对于5°~10°N生成的TC,近赤道TC对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条件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462.
遥感时间序列数据滤波重建算法发展综述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儒  张霞  刘波  张兵 《遥感学报》2009,13(2):335-341
遥感时间序列数据(MODIS,NOAA/AVHRR,SPOT/VEGETATION等)在植被生长监测、物候信息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监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生产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之一.由于传感器、云层大气等影响,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着严重的噪声,应用前必须进行序列滤波重建工作.综述现有各类滤波重建方法,对研究中广为采用的3类主要方法(基于最小二乘的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SavitZky-Golay滤波、基于离散傅里叶的系列分析方法)集中阐述其理论基础、应用步骤和优缺点.总结当前遥感时间序列滤波重建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463.
黄哲  韩路杰  金茹  黄春涛 《气象科技》2022,50(6):812-821
通过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ERA5资料从台风分型、雨量分布、影响系统、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天目山区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天目山区台风雨量分布呈东北、西北多,中部、南部少的特征,东天目山为主要的降水中心,浙西天池为次中心;②高空槽呈西北—东南走向时,槽后冷空气气旋式地从台风的西北侧向南侧入侵,呈半包围状环绕台风中心,使得台风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相对暖中心,有利于气旋性涡度的激发,增强雨势;③日平均降温幅度2 ℃左右的弱冷空气侵入到低空,沿着近地面嵌入到暖湿空气的底部,与地形条件一起对暖湿气团起到了有力的抬升作用,最有利于天目山区触发对流性天气;④天目山区台风降水增幅作用主要表现为迎风坡效应、狭管效应以及气流遇山时发生的绕流、反弹现象在山前形成辐合线和辐合中心;登陆北上台风容易在天目山区北侧造成降水中心,而登陆西行台风降水中心在天目山区东侧。  相似文献   
464.
依据再分析的海洋温度、盐度月平均资料和观测的热通量资料,确定了北太平洋中纬度晚冬海表温度(SST)持续异常现象较明显的海域是位于38°-42°N,158°E-172°W的西部海域和位于35°-42°N,172°W-145°W的东部海域.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海域,晚冬SST持续异常现象的主要机制是海洋上混合层的"再现机制";而东部海域晚冬SST的持续异常现象主要是海面净热通量的持续异常所致.由于冬季北太平洋西风异常导致的上混合层深度季节的差异在1976年前后的不同,1976年后晚冬混合层深度深,"再现机制"的作用明显,SST持续异常现象更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