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0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测绘学   478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606篇
地质学   1885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化学组分分析、物相分析、粒度筛析、X射线面扫描分析、矿物分离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较为快速、准确地查明该金精矿金的赋存状态.几种分析方法互为补充,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72.
水质大涡模拟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基于弱可压缩流基础上的水质大涡模拟数学模型及污染物质扩散系数与平均运动的关系。数值计算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预测校正法,固壁边界条件采用"部分滑移条件"。并应用该模型对重庆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段的流场,污染物质浓度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研究表明,横向扩散与流动状态有关,当支流流量相对较小时,横向扩散较弱,形成岸边污染带,当支流流量相对较大时,横向扩散较强,污染带向江心移动。  相似文献   
73.
降雨条件下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军  熊俊  何翔 《岩土力学》2004,25(Z2):559-563
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渗流方程,提出了新的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隐式压力显示饱和度数值求解方法,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模拟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渗流场孔隙压力变化和含水饱和度变化,模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对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讨论了一个面向工作流的项目管理系统中 ,各类计划、实施、监督管理、汇总报表等结构化文档及非结构化文档的存储访问系统的构造方法 ,并设计与实现了一个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实例  相似文献   
75.
利用大功率的激电测深法可以寻找焦家式深部金 矿。首先,由物理和数学推导建立多层极化体的数 理模型,其数理模型产生的极化场可由多层若干 个极化单元场相叠加而成。由多次去除极化单元 场的原理而导出大功率激电测深资料进行消除浅 部强激电干扰异常的数据处理公式,从而突出了 深部矿床的激电异常。并利用处理后的激电测深 曲线,定量求取了深部金矿蚀变矿化带的顶界面 埋深。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对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思考,总结并提出了在设计院信息化建设七个领域应用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及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与地质观察相吻合,且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虽然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可称为"板内"火山活动,但它实际上是板块构造的特殊产物.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是其下部被改造为软流层的缘故.这种改造是加水"软化"所致.水则源于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410~660 km)内古太平洋(或其前身)俯冲板块脱水作用.其将岩石圈底部改造为软流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为软流层是地幔对流的重要部分,而大陆岩石圈则不直接参与地幔对流.中生代玄武岩具有εNd<0的特征,说明其源于新近改造而成的软流层,亦即原古老岩石圈之底部.中国大陆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海拔梯度突变界线与东-西部重力异常,陆壳厚度变化,以及地幔地震波速变化梯度吻合.因此可将北北东-南南西向梯度线称为"东-西梯度界".该界东-西海拔高差(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陆壳厚度差异(西部厚而东部薄)和100~150 km的深度范围地幔地震波速差异(西部快而东部慢),均受控于上地幔重力均衡原理.这表明西部高原岩石圈厚度>150~200 km,而东部丘陵平原岩石圈厚度<80km."遥远"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具有自然的地幔楔吸引作用.此吸引作用可引起中国东部"新生"软流层东流.软流层东流必将引起西部高原底部软流层的东向补给(流动).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即从西部的深源(岩石圈深度>150~200 km处)到东部的浅源(岩石圈深度~80km处).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分熔可合理解释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εNd>0)的新生代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及玄武岩的成因.这些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过程的解释,将为更加细致的,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主的讨论所验证.  相似文献   
78.
基于不同人口需要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对“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作用机制。这一作用机制一方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但另一方面,通过人口生态生产,实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的生态化,改进人类活动,也可优化“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9.
As a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 induce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ermokarst 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have been regulating local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Simulations with coupled moisture–heat numerical models in the Beiluhe basin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TP)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flow and the freeze–thaw process. A total of 30 modified SUTRA scenarios were establish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 forces, permeability, and climate on thermokarst lak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variables regulate th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around the lakes. In case groundwater recharges to the lake, a low–temperature groundwater flow stimulates the expansion of the surrounding thawing regions through thermal convection. The thawing rate of the permafrost underlying the lake intensifies when groundwater is discharged from the lake.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y condition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an open talik at the lake bottom. A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urrounding permafrost, with a continual de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open talik events. Overall, 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at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evant hydrologic processes is critical for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col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