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01.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部分区域地表垂直形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开展的2013~2015年7期二等水准测量获得的高差数据,对受地表气井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地下储气库地表垂直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区的地表变形除了构造成因引起的盆地下沉以外,其他成因有2个方面:一个是呼图壁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影响着该地区的地表垂直变化;另一个是储气库集采气期间受井口压力变化影响的地表沉降,根据计算,储气库每MPa气井压力变化影响到的地表变化为0.625~1.125mm。  相似文献   
102.
天山现今地壳运动的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天山地区GPS测量成果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整体天山相对于欧亚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的212个GPS站速度场结果,再现了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作用下天山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构造变形分布状态。天山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相应减弱;西天山的变形强于东天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西部帕米尔高原对天山的直接俯冲推挤作用的结果;而东天山的构造活动则是塔里木块体对其缓慢推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滴水山金矿床为北祁连造山带西段赋存于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滴水山金矿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年龄为(479.7±6.9)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年龄为(426.9±6.7)Ma,时代为中志留世,含金黄铁绢英岩锆石U-Pb年龄(482.7±9.5)Ma,代表了赋矿火山岩的形成年龄,成矿时代应晚于(426.9±6.7)Ma;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赋矿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Th),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P、Ti),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基本一致,呈右缓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弱的铕负异常,形成于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在岩浆向上运移的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混染。花岗闪长岩SiO2=67.48%~72.68%,K_2O+Na_2O=7.15%~7.44%,里特曼指数δ值1.78~2.07,铝质指数A/CNK介于0.95~1.19,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分配曲线呈右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中等铕负异常,属钠质钙碱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弧-陆碰撞的火山岛弧环境,具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滴水山金矿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为早奥陶世北祁连洋盆向阿拉善陆块之下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为矿源层;中志留世,因弧-陆碰撞,形成同碰撞花岗闪长岩,晚志留世后造山作用及造山后的伸展,导致金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4.
初晓强  张海涛  谢忠 《江苏地质》2017,41(2):257-262
苏子沟地区位于辽吉裂谷带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具备找矿潜力。基于该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分析数据,采用多重分形法对区内Au、Pb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Au、Pb元素异常下限均远大于该区岩石化学丰度值,高变异系数表明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趋势。经异常查证,分形法圈定的异常符合实际情况,并显示出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趋势。通过对元素异常的圈定,初步判断区内存在金、铅矿体的可能性较大,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喀什-乌恰交汇区2004—2010年间的ENVISAT ASAR数据,采用层叠InSAR技术获得了喀什-乌恰交汇区地壳垂直形变速度场,并结合研究区GPS观测数据结果,分析了喀什-乌恰交汇区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喀什-乌恰交汇区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约为?1—2mm/a,其中,乌恰南边的山区形变量最大,形变速率达到2mm/a,是整个研究区中隆升最明显的区域;而喀什、阿图什一带形变量比较小,基本在0—1mm/a。卡兹克阿尔特和阿图什南翼断裂为乌恰以南的隆升区域到喀什、阿图什垂直形变平稳区域的梯度带,这个区域吸收了1—2mm/a的垂直形变能量和7—9mm/a的水平形变能量,是喀什-乌恰交汇区中主要的地壳形变能量消耗地带。  相似文献   
106.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裂解过程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大量裂解生成气态烃之前,原油中的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已经开始裂解,以C1+5烃类裂解成C6~C14化合物为主。随成熟度的增加,C6~C14化合物进一步转化为C1~C5化合物,并伴随苯系物的产出,最终形成甲烷和裂解沥青。在正构烷烃的裂解过程中,苯及其同系物的丰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可以作为原油裂解程度的潜在判识标志。此外,利用同样的实验条件对正十六烷进行了对比模拟实验,其产物的组成和变化特征与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7.
王晓强 《四川测绘》1999,22(4):163-166
本文介绍了一种道路网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解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岩芯的碳、氮含量及其比值分析并结合其他气候替代指标的分析结果,恢复了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全新世大暖期始于7,400a BP,结束于2,700a BP左右,期间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植物茂盛,双池玛珥湖主要处于沼泽化阶段,蒸发量与降雨量持平。但大暖期中仍存在气候的快速波动事件,约7,200a BP和7,000a BP前后、6,000~5,900a BP、4,300~4,000a BP 期间气候转凉,有机质生产力降低。大暖期前后,分别有明显的凉温但季节性暴雨频繁的气候(8,000~7,400a BP、2,700~2,300a BP),表示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降雨量相对大于蒸发量。此时双池玛珥湖处于深水期,由于气温降低以及湖水上升引起的湖边陡壁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植物生产力降低,导致了岩芯中有机质的低含量。  相似文献   
109.
Using GNSS data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and PODAP software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Satellite Navigation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the authors calculated data from 31 GNSS stations from July 1,2011 to December 31,2014,sampling at 30 seconds,and studied regional crust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outhwestern Xinjiang,the NS movement rate was influenced by Indian plate pushing. Under the blocking effect of the Tarim Basin,the EW movement rate was slightly smaller. In the north Tianshan area,the vertical dimension movement rate was quite different,which shows as a high gradient zone in the combination area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mountain. With regards to regional overall characteristics,the authors considered that the intersection region from south Tianshan and Kunlun Mountains was prone to strong earthquakes, especially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even more than M ≥ 7. 0 earthquakes. Middle of North Tianshan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vertical movement rate around Bayanbulak,and was also the high gradient zone of vertical movement. The area is also pron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10.
利用新疆地区北疆测网2015~2017年观测的共4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研究区半年、1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对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进行分解,分离了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精河地区从2015年开始一直处于重力负值变化,同时,震中周围的重力正值变化集中区逐步向震中地区迁移,地震发生前震中以南60km处出现重力变化零值线,并且零值线两侧的重力累积变化量达到70μGal。小波分解后,4阶细节图较好地反映了精河地震前的重力异常,其与地震孕育发生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