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905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王恺  熊熊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4):1366-1376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受复杂地球动力学机制的影响,而备受地学界的关注.但要弄清控制岩石圈动力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热动力,还需对岩石圈的热结构有更细致的研究.地热学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热资料来研究地球深部热结构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地热资料的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地热研究的进展.本文将引入地形、重力等大地测量观测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基于岩石圈均衡原理,综合地热和重力学方法联合确定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岩石圈热结构,弥补了传统地热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岩石圈二维温度分布结果,本文计算了该岩石圈的强度分布,并对其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流变结构特征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MS7.1级地震.和传统的板内地震相比,玉树MS7.1级地震的余震具有数量少、震级大的特点.研究玉树地震主震与余震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余震的发震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计算玉树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应力场变化,讨论MS7.1级玉树地震对余震分布的影响以及与2011年囊谦MS5.2级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导致了四处明显的库仑应力增强的扇区,2010年4月13日至6月17日的870次ML>1.0级余震主要分布于主震破裂面附近区域以及破裂面东北端的应力增强扇区.分析玉树地震对余震分布的影响时,有效摩擦系数以及计算深度的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是否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较大.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场时,占总数86.7%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强区,地震应力触发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余震的分布.选取囊谦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节面作为库仑应力计算中的接收断层参数,并且考虑不同黏滞系数下的玉树地震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效应,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囊谦地震位于玉树地震所导致应力影区,仅依靠地震的静态、震后黏弹松弛应力触发理论,无法解释囊谦地震的发生,说明该次地震可能是一次独立的事件.  相似文献   
993.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勇  李永东  熊熊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3576-3590
华北克拉通是典型的克拉通破坏的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及其各向异性特征有助于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强度构造及破坏机制.我们根据空间分辨率为30″×30″的地形数据和由自由空气异常解算得到的完全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利用Fan小波分析方法计算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Forsyth理论和正交各向异性薄板模型计算了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岩石圈Te和其各向异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 从各向同性Te分布来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鄂尔多斯地块、河淮盆地的Te值均较高;中华北克拉通、南北重力梯度带及鲁西隆起Te值较低,约10~25 km;郯庐断裂带两侧Te有非常大的差异,西侧的Te明显小于东侧,推测郯庐断裂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从Te的各向异性来看,不同块体Te各向异性的大小或方向存在差异,并且研究区内地震大多分布在Te各向异性大小或方向转变的区域.(3) 从地震波SKS各向异性和Te各向异性的比较来看,在华北克拉通西部阿拉善块体岩石圈变形趋于垂直连贯变形模式;鄂尔多斯地区各向异性源自历史构造事件的"化石"各向异性;山西裂谷带地区Te的弱轴方向和SKS的快波方向平行,而在山西裂谷带南部的秦岭—大别区域,SKS快波方向和Te弱轴方向相垂直,这可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等作用有关.此外,Te各向异性与现今构造应力场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体现出华北克拉通复杂的构造应力特征.  相似文献   
99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利用地震前后2期ALOS雷达数据进行了地表同震形变场InSAR解译研究,获取了高质量的干涉图像,并解算出定量变形场。进而根据干涉计算的变形方向、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参考该区的构造背景和走滑断裂的力学机理对本次地震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玉树地震引发了地表NWW走向、由5段构成的“S”形走滑断裂,总体为左阶排列,走滑量从10.2 cm到133.2 cm不等,走滑极值可达195 cm,其中在结古镇和隆宝镇附近的两段出现较明显的地表破裂;2)断裂两侧的雷达视线向运动方向和运动量的差异预示发震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SW盘为主动盘;3)宏观震中可以定位于玉树县城西北约16 km的地表陡变带附近;4)发震断裂地表行迹、变形量和地表破裂幅度预示余震将主要沿发震断裂向NW迁移;5)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地块的分区,本次地震属于羌塘地块活动的结果,与巴颜喀拉地块活动引发的汶川地震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995.
We have collected short-timescale variability data of 47 blazars, estimated the masses of their central black holes and the sizes of their radiation regions at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entral black hole mass of blazars falls in the range 107M to 1010M, and that the BL Lac objects and the flat-spectrum radio quasars have very different central black hole masses (the latter being generally greater), while they have very similar sizes of radiation regions in the infrared and γ-ray wavebands. Also, using the collected bolometric luminosity data, we hav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lometric luminosity of blazars and their short-timescale variability,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adiations from the radio-selected BL Lac objects (RBLs) and flat-spectrum radio quasars (FSRQs) are strongly beam-confined, while the effect of relativistic beaming is relatively small for the X-ray-selected BL Lac objects (XBLs).  相似文献   
996.
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庞雄  陈长民  施和生  舒誉  邵磊  何敏  申俊 《地学前缘》2005,12(3):167-177
根据微体古生物分析建立起来的珠江口盆地第三系相对海平面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三级海平面升降导致了各沉积层序体系域在宽广陆架和陆坡之间的迁移,研究证实,位于南中国海北缘、珠江口外的陆坡深水区广泛发育第三系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区域性构造作用使得珠江口盆地二级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并形成与全球海退趋势相反的海侵型海平面曲线。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现今处于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自32Ma南海扩张以来经历了三台阶式的海侵事件,形成了台阶式退积层序组合,具有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造就了23.8Ma以前的浅水三角洲-滨岸砂泥岩沉积组合;23.8~10.5Ma的深水扇砂泥岩为主的沉积组合;以及10.5Ma以来主要为远端的细粒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997.
Aeromagnetic data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ontinental China: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view the latest aeromagnetic geological data of continental China. We discus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geological mapping and the newly detected features based on aeromagnetic data. Using aeromagnetic data collect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a series of 1:5000000 and 1:1000000 aeromagnetic maps of continental China were compiled using state-of-the-art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ata processing and transformation. Guided by plate tectonics and continental dynamics, rock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agnetic anomalies, we compiled maps of the depth of the magnetic basement of continental China and the major geotectonic units, and presented newly detected geological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aeromagnetic data.  相似文献   
998.
河南祁雨沟金矿临界-超临界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祁雨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块南部熊耳地体东北缘,是我国典型的角砾岩型金矿。该矿床临界-超临界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对研究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有重要意义。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研究显示,祁雨沟J4角砾岩筒中发育临界状态均一的包裹体富含CO2,这些包裹体出现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并且在金品位最高的400-460中段出现最为集中,对成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临界-超临界流体来自富含挥发分的高氧化状态岩浆的出溶作用。流体演化先后经历了高氧化状态的岩浆-流体体系→临界-超临界流体体系→H2O-NaCl和CO2-H2O流体体系→低盐度的H2O-NaCl流体体系→H2O流体体系。临界―超临界流体体系在383.7~387.2 ℃发生了沸腾作用,沸腾作用可能是祁雨沟金矿J4岩筒中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9.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国沙漠》2014,34(1):299-305
以1975—2010年间8个年份的产业数据为基础,在ArcGIS的支持下,运用空间变差函数和克里格(Kriging)插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五"—"十一五"时期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新疆县域产业结构水平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和自组织性较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也十分明显,但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有减小趋势。2000年以前,基台值逐渐增大,而块金值和块金系数不断降低;之后,出现前者减小,后两者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反映出前期(1975—2000年)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断增强,结构化分异对其影响日趋增大;而后期(2000—2010年)差异性减弱,随机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东南—西北方向的产业结构水平均质性最好,而东北—西南方向上异质性显著,形成"高原—平原—洼地"的阶梯结构,成为推动新疆产业格局演化的主要作用方向。"五五"—"九五"期间,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日趋拉大。产业结构的"高原"面不断扩大至北疆、东疆的大部分区域,其峰值经历了"单簇峰→扩展三峰鼎立→连接天山北坡产业峰值带"的空间演化过程。而"洼地"范围变化较小,主要集中在南疆的阿克苏西南部、和田、喀什地区。"十五"时期以来,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性有所减小,"高原"面基本不变,但"洼地"范围明显向西南方向缩小至喀什地区,促使"平原"面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基础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栾福明  张小雷  熊黑钢  王芳  张芳 《中国沙漠》2014,34(4):1080-1086
选取Landsat TM影像的光谱反射率(R)、反射率之倒数(1/R)、反射率倒数之对数(lg(1/R))、反射率一阶导数(FDR)、波段深度(D)等5种光谱指标,分别建立了奇台县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反演模型,并利用F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用各光谱指标建立的土壤各层和不同深度SOM含量的反演模型精度值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lg(1/R)<R<1/R<FDR<D,以D反演SOM含量的模型效果最好,且对10~20 cm的SOM含量的反演精度最高,适用于对研究区SOM含量的反演,FDR的反演效果次之,1/RR的模型精度一般,而lg(1/R)的模型精度最差;各层拟合模型的反演精准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50~60 cm <40~50 cm <30~40 cm <20~30 cm <0~10 cm <10~20 cm,不同深度反演模型的优劣为0~60 cm <0~50 cm <0~40 cm <0~30 cm <0~10 cm <0~2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