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7篇
  免费   995篇
  国内免费   1319篇
测绘学   430篇
大气科学   882篇
地球物理   1166篇
地质学   2432篇
海洋学   606篇
天文学   246篇
综合类   420篇
自然地理   60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81.
国外综合贫困研究及对我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新城市贫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多元化,综合贫困指标体系和以地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理研究。本文首先辨析贫困和综合贫困的概念,综合贫困研究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再评述国外综合贫困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分析我国城市贫困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在指标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空间层次等几个方面拓展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82.
对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县普洛岗乡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原位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3±1.1)和(44.5±1.1) Ma,代表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60.53%~65.28%,K2O+Na2O质量分数为6.53%~7.98%,Al2O3质量分数为15.52%~16.13%,铝饱和指数为0.86~0.91,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花岗岩轻稀土元素相对较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中亏损Nb、Ta、Ti和富集Rb、Th、U、Pb。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值为8.8~11.1,176Hf/177Hf 为0.282 994~0.283 060,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422~557 Ma,反映了其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普洛岗乡花岗岩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俯冲板片折返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983.
罗荣  曾亚武  曹源  黎玲 《岩土力学》2012,33(12):3788-3794
根据非均质岩石参数赋值方法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以随机参数的变异系数定义岩石非均质度,推导了Weibull分布参数赋值方法的非均质度计算方法,并与形状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推导了基于矿物细胞元参数赋值方法的岩石非均质度的计算方法;利用上述2种赋值方法研究了岩石非均质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变异系数定义岩石非均质度是合理的,可用于描述不同非均质岩石模型的非均质程度;非均质岩石的力学特性由细观单元力学特性和其非均质特性共同决定,岩石的非均质性对其极限强度具有弱化影响;对于不同的非均质岩石模型,可建立相同的线性函数关系表示非均质岩石极限强度受其非均质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4.
非饱和黄土非线性K-G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G模型较之E-μ模型有较好的优越性,每个参数都能与土的剪切模量或体变模量直接联系,便于岩土工程的非线性理论和计算分析。以西部甘肃永登非饱和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大量不同湿度下的非饱和黄土常规三轴试验,获得不同初始饱和度下的K-G模型参数,进一步研究这些参数随初始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模型参数和初始饱和度的相关表达式。在实际工程中,用测得的非饱和黄土的湿度指标,就可以得到黄土的K-G模型参数进行非饱和黄土的增湿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避免吸力的量测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5.
We have used the S wave receiver function (SRF)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th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wo seismic profiles from the CHARGE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es. A previous study employing th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 method has observed the Moho interface beneath much of the profiles. They found, however,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 P to S conversion was diminish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rofiles and have attributed it to a reduction of the impedance contrast at the Moho due to lower crustal ecologitization. With SRF, we have successfully detected S to P converted waves from the Moho as well as possible conversions from other lithospheric boundaries. The continental South American crust reaches its maximum thickness of ∼70 km (along 30°S between 70°W and 68.5°W) beneath the Principal Cordillera and the Famatina system and becomes thinner towards the Sierras Pampeanas with a thickness of ∼40 km. Negative phase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base of the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lithosphere,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summation traces at different depths.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with data obtained from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we are able to further constrain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central Andes.  相似文献   
986.
我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赵媛  郝丽莎 《地理研究》2008,27(5):1027-1036
石油资源流动是实现石油资源时空配置的过程。从对比21世纪初和20世纪末我国石油资源的空间流动格局入手,分析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新格局下,以互动模型(阿隆索模型)为基础,构建区域石油资源流动机制模型,并结合区域的对外交通区位度,将我国石油资源的输流机制划分为供给主导型和交通拉动型,汇流机制划分为交通拉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交流机制划分为递接性交流和集散性交流等类型,并以石油流动形成机制为指导,建议将陕西培养成我国石油资源的东西交流中心,并强化广东省的南北交流职能,以期优化我国石油资源的流动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987.
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由于技术及环境变化等原因,在观测资料中常常会出现与地震孕育及地壳区域应力状态无关的变化,其中降雨就是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嘉山台2000—2013年的数字化资料分析降雨与地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与地电阻率的季节性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并尝试通过数字方法剔除资料中的降雨影响。  相似文献   
988.
利用滇西北地磁台阵8个测点的秒采样观测数据,对短周期事件的地磁三分量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周期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变化幅度比值ΔZ/ΔH在观测区的空间分布,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一条NNW走向的高导带,从地壳延伸至上地幔,且位置随深度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89.
应急救援是重大地震灾害的重要救援阶段。救援方式包括自救、互救与公救(简称"三救")。在应急救援阶段,"三救"的基本功能是为灾区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防灾条件和生存条件。自救与互救对扒救埋圧在废墟中的灾民起决定性作用。在救援时间上,自救、互救和公救依次有接续性与融合性,三者形成救援的综合强势。公救是举全灾区之力甚至全国之力救援灾区的组织保障,公救的提前接续与融合是有效救援的重要因素。扒救埋圧在废墟中的灾民,"三救"共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90.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