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1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846篇
测绘学   429篇
大气科学   431篇
地球物理   485篇
地质学   1610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46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94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Grimm 1.108、Thermo RP 1 400 a以及TSP等仪器于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不同高度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天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80 m高度PM10质量浓度最高,80 m高度PM2.5和PM1.0质量浓度明显低于4 m高度PM10,80 m高度PM1.0质量浓度最低。频繁的沙尘天气是影响不同粒径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含量的主要因素。②夜间至日出,PM质量浓度逐渐降低,最低基本上出现在08:00,随后质量浓度逐渐增大,18:00前后浓度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步降低。其规律与风速的昼夜变化完全一致。③TSP月平均质量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4月和5月浓度最高,随后逐渐减低。3—9月也是PM月平均质量浓度的高值区域,4 m高度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发生在5月,其浓度为846.0 μg·m-3。80 m高度PM10浓度远高于PM2.5和PM1.0浓度,PM2.5和PM1.0浓度相差较小。风沙天气对大气中的不同粒径粒子的浓度含量影响较大,风沙天气越多,粗颗粒含量越高,反之则细颗粒越多。④沙尘天气过程中不同粒径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变化具有晴天<浮尘天气<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的规律。各种沙尘天气中,PM10/TSP表现为晴好天气高于浮尘天气,浮尘天气远高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⑤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浓度随着粒径的减小,浓度逐渐降低。不同高度、不同粒径的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每隔3~4 d形成一个峰值区,与每隔3~4 d出现沙尘天气强度增强过程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42.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士恩  甄峰  张捷  周其楼 《地理科学》2012,(10):1214-1219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形成信息时代空间的形态、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数字与信息城市、信息技术与旅游、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5个重点研究领域。面向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以及信息地理学在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面临五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943.
钟韵  刘微 《热带地理》2012,32(5):515-520,574
通过对文献梳理,在界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制造业集群的经济特性,结合服务业的行业特色,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根植性、网络性和创新性3个经济特性展开了分析,进而从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的角度,对中央商务区(CBD)、高新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三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CBD应该加强区内金融服务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的网络性建设,并由此强化区内企业的根植性;高新科技集聚区应加强网络性的建设,形成由相关科技服务组成的科技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则首先应培养区内企业与机构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944.
回顾了城市扩张模拟的研究进展,发现相关研究在表达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未能较好地反映城市扩张与驱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部分研究虽然隐含地考虑了这种"因-果"相互作用关系,但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框架体系,主要表现在:1)从研究深度看,反馈机制的实现尚无一套系统的方法;2)就研究广度而言,目前城市扩张模拟较少考虑多类别反馈机制的综合作用。新理论与方法(如复杂系统与网络)的引入及模型耦合等是未来基于反馈机制的城市扩张模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45.
本文对哈尔滨机场2007年6月27日的暖区雷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和雷暴预报系统对定性预报雷暴的发生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回波图上低层风场扰动、风场切变及逆风区的出现,是判断雷暴持续时间长短的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Based on best-track data and JRA-25 reanalysis, a climatology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 of tropical cyclone (TC)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35% (318 out of 912) of all TCs underwent ET during 1979–2008. The warm-season (June through September) ETs account for 64% of all ET events with the most occurrence in September. The area 120°E–150°E and 20°N–40°N i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ET onset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TCs experience ET at latitudes 30°N–40°N and have the greatest intensity in contrast to other latitude bands. The distribution of ET onset locations shows obviously meridional migr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A cyclone phase space (CP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C evolution during ET. Except for some cases of abnormal ET at relatively high latitudes, typical phase evolution paths—along which TC firstly showed thermal asymmetry and an upper-level cold core and then lost its low-level warm core—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in features of ET process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Som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T evolution paths in CPS were also found at low latitudes south of 15°N, which suggests different ET onset mechanisms there. Further composite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warm-season ETs have generally two types of evolutions, but only one type in cold season (October through next May). The first type of warm-season ETs has less baroclinicity due to long distance between the TC and upper-level mid-latitude system. However,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a mid-latitude upper -level trough and TC, of either approaching or being absorbed into the trough, and TC’s relations with downstream and upstream upper-level jets, are the fingerprints for both a second type of warm-season ETs and almost all the cold-season ETs. For each type of ETs, detaile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are illustrated by latitude.  相似文献   
947.
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在东北冷涡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东海  杨帅  钟水新 《大气科学》2009,33(6):1238-1246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 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 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 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 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风螺旋度是在切变风螺旋度的基础上利用地转关系和热成风关系得出的简化形式, 其强度和符号取决于上升气流和暖湿空气的配置。相对于切变风螺旋度, 热成风螺旋度的计算只需要单平面层的资料即可, 避免了垂直差分计算, 这大大弥补了台站观测中垂直层密度稀疏或者边界层的处理等问题的不足, 使得计算大大简化, 便于业务应用。在以上定义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利用模式输出的中尺度资料, 诊断分析这次降水过程中的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分析表明, 降水中心位于切变风螺旋度的正值和负值区的边界, 与降水的强度变化一致; 而作了热成风近似后的切变风螺旋度中的扭转项 (即热成风螺旋度), 与切变风螺旋度相似, 也能较好地诊断降水和对流 (尤其是强降水和强对流) 的发展, 而且其对暴雨的诊断优于传统的螺旋度。  相似文献   
948.
江西省冬季大雪气候概况和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80--2008年江西省50次区域性大雪过程的气候概况、环流演变、热力层结、影响系统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冬季大雪具有明显的年际、月际变化特征,冷冬年为大雪天气的多发年,进入暖冬期后,则有减少的趋势;空间变化上,出现大雪的频次基本上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特征,各地区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大雪期间,极涡、阻塞高压异常强而稳定,中低纬锋区异常强盛;超长波的稳定形势有利于天气背景的维持,造成连续性大雪。有80%的比例存在阻塞高压,以贝加尔湖阻塞高压最多;有70%的比例是受南支槽影响,当南支槽与中高纬度转竖的横槽同位叠加时,有利于引导极地强冷空气向副热带地区爆发,形成江西大范围降雪天气。对流层中低层多存在切变线,雪区位于冷式切变线以南1—3个纬距内或暖式切变附近,雪区伴随着暖切的南移而扩展;700hPa西南气流强盛,急流轴最大风速超过16m/s;当850hPa同时存在切变线时,降雪天气更剧烈。有98%的比例对流层中低层存在逆温,逆温高度平均在700-925hPa;温度垂直分布一般具有1000hPa温度≤0℃,925—850hPa温度≤-2℃,700hPa温度≤-2℃的特点。地面冷空气多为中路,蒙古冷高压异常强大,为降雪的产生创造良好的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949.
钟玮  张大林  陆汉城 《大气科学》2009,33(4):751-759
利用台风百合(2001)的高分辨率模式资料, 应用PV-ω反演方法, 在分析台风准平衡和非平衡垂直环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诊断研究了热力和动力强迫对台风深厚湿对流结构的影响, 结果指出: 准平衡流能够描述台风中具有较长生命史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结构, 中层大振幅垂直运动主要由准平衡ω方程中凝结潜热释放的热力强迫所决定; 台风低层由动力辐合强迫产生的弱对流, 对眼墙区深厚湿对流的形成起到触发作用; 而高层动力强迫产生的下沉运动则削弱了凝结潜热项的影响, 抑制了垂直运动向高层伸展。非平衡垂直环流结构上呈现的短波振荡和快时间尺度调整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 它是与重力快波频散过程相联系的非定常环流。分析台风中深厚湿对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可知, 准平衡动力强迫引起的低层弱对流达到一定振幅, 则会引起中层水汽相变引起的凝结潜热反馈, 使得准平衡和非平衡流叠加形成了眼墙区上升运动的大值中心, 加上非平衡垂直环流对动量和热量起到的补偿和调整作用, 构成了台风内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的组织化过程。  相似文献   
950.
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卫辉市农业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卫辉市近40 a气温呈现周期变化和整体逐渐上升趋势,降水减少.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势必引起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因此,遏制生态恶化,科学地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当前乃至今后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