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2篇
  免费   2143篇
  国内免费   3007篇
测绘学   1513篇
大气科学   1316篇
地球物理   1457篇
地质学   5498篇
海洋学   1393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1428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555篇
  2021年   626篇
  2020年   538篇
  2019年   658篇
  2018年   549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580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685篇
  2012年   759篇
  2011年   779篇
  2010年   741篇
  2009年   710篇
  2008年   734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94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半岛湖地区生物礁以发育灰岩为主,包括以造礁生物为主的骨架岩和非礁碳酸盐岩,针对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的显微组构分析和阴极发光分析,测得不同点礁各类礁相碳酸盐岩的常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35件样品Mn,Sr,Fe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129×10-6,270×10-6和1 320×10-6,具有较低的Mn含量、较高的Sr含量、Fe含量,表明在成岩过程中海源流体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成岩流体的影响;碳同位素值变化不大且都为正值,变化区间为1.4‰~3.5‰,平均值为2.61‰;氧同位素值变化区间为-7.4‰~-2.7‰,平均值为-5.25‰,古海水盐度指数Z值变化较小,为126.6~132.7,平均值为130.5。结果表明,成岩流体盐度较高,溶蚀孔洞较为发育的颗粒灰岩和礁灰岩具有相对更低的δ18 O值,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羌塘盆地北部大量有机碳被高速埋藏是导致半岛湖地区礁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普遍偏高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朱坤杰  何树平  陈芳 《江苏地质》2015,39(2):251-257
大洋27航次中,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南翼斜坡上获得了箱式插管和重力柱状样品,并对这些样品现场进行了含水率、湿密度、微型扭力十字板、微型贯入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得了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具有较高的含水率、较低的密度、较大的孔隙比、较低的抗剪强度和贯入阻力,各项参数随深度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归航后通过对沉积物的粒度、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微体古生物的鉴定,进一步从物质组成、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对此特殊工程地质性质沉积物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3.
平乐县小王家铜矿区处于华南准地台之桂中—桂东台陷中的大瑶山凸起中段北缘。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中,且该组含矿断裂又被泥盆系不整合覆盖,小王家铜矿无疑为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产物。该铜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充填脉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994.
滴水山金矿位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西北边缘,矿床受控于近EW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中,并与NE向的阿尔金断裂组成"λ"字型构造。通过岩屑测量共圈定12个化探综合异常,其中AR1、AR2和Au8化探综合异常走向呈近EW向,元素组合为Au、Ag、Cu、Pb、As、Sb、Hg等,各元素异常衬度和规模较大,且分带明显,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后期工程揭露,发现了有价值的金矿体,总结了找矿方法和找矿标志。根据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为火山岩区脆-韧性剪切带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5.
何乱水 《甘肃地质》2015,24(1):82-93
通过对区域化探中的面金属量(Ps)与环境评价中的污染指数(Pi)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一步推演,建立了元素污染量(W)这一命题。以各元素污染总量排序来评价兰州地区土壤污染元素组合,其特征是1极易污染量最大元素为Hg,其污染量值占了全部污染量的37%以上;2常见污染元素为Pb、Zn、Cu,其3元素的污染异常出现率在80%以上;3Hg与Pb、Zn、Cu总量之比约4∶1;4排在Hg、Pb、Zn、Cu之后的各元素大多是一种特征指示元素,代表了某种工业类型三废排放的污染突出元素,如F代表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Cd代表了机械工业,Cu、Cd代表了仪器仪表工业等。这种元素污染量的组合特征对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研究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过程时期冰川、深海、黄土、河湖沉积地层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徐晓斌  何宝石  王清 《世界地质》2015,34(4):1149-1154
针对现有钻孔柱状图绘制中描述文字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采用弹性理论-非线性原理对柱状图描述文字位置进行规划,合理分配各岩层描述单元空间,形成柱状图的初步分布;计算出各个地层的工程地质描述文字在柱状图图纸中最优位置的高度坐标xi;利用Auto CAD软件图形绘制环境,实现全程自动绘制钻孔柱状图的新方法。该方法高效且专业性强,图件规范、整齐、文字分布合理、格式美观,无需对图件进行后期的手动处理,免去了人工处理过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997.
贺梅  刘财  周寅  罗腾  张鹏  丁玲 《世界地质》2015,34(2):476-483
通过对比短时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S变换、广义S变换等时频分析方法发现,从窗的维度看,它们具有统一的内积形式,差别在于窗函数中σ(f)的取值。通过分析相应方法中σ(f)随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随之产生的时窗与时频分辨率问题,解释广义S变换的相对优越性。将广义S变换应用于四类薄互层模型,研究薄互层时频特性与地质特性的对应关系,指导地层旋回方向的预测。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应等长期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表明,现今盆地多位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过前震旦系不断增生作用所形成的陆块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塔东北地区基底可能以古元古界为主,而巴楚地区则以晋宁期的变质基底为主。准噶尔盆地前震旦纪存在多个独立发育的块体,古生代总体具有多岛洋的性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邻区的诸多中小型盆地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形成。敦煌盆地、北山地区众多中小型盆地坐落在中小地块或者古生代活动陆缘的岛弧之上。西北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但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方式。北疆地区至少存在寒武纪—早奥陶世、志留纪和泥盆纪3个主要时期的蛇绿岩,反映了在早、晚古生代各存在一定规模的洋盆。在不同带的早古生代洋盆具有不同的闭合时间。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天山洋、西昆仑洋及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洋盆的发育时间为寒武纪早期,经过了中、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早期洋盆的扩张,早奥陶世晚期构造应力场转为挤压体制。志留纪中晚期至早泥盆世,西北地区存在全区性的板块拼合与碰撞以及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过程。西北地区晚古生代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天山全区、准噶尔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进入碰撞后新的大规模的伸展阶段,均形成了有限洋盆,其时代略有差别,上、下石炭统之间可能存在构造转换。塔西南地区早石炭世伸展作用形成了晚古生代的西昆仑洋和陆缘裂陷盆地,中二叠世康西瓦—苏巴什洋盆向北侧俯冲消减,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的海西晚期构造运动是西北地区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一次构造运动。晚二叠世—新生代是西部地区构造格局大的调整与定型时期,在总体表现为多板块拼合后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多期幕式挤压与伸展交替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不是以往所简单认为的各种前陆盆地的组合,晚期均受到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所导致的远源碰撞作用的强烈改造。构造格局的差异性和演化的阶段性使西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盆地发育和叠加组合方式差异很大,油气地质条件的明显不同,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属于多期叠合盆地,存在多期不整合与古隆起构造,二者的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等综合资料,开展了盆地尺度的构造层、不整合结构构造、累积最小生长指数分析,进一步了解盆地内多个古隆起的分布、成因及隆升过程,特别是和田、塔中、塔北、巴楚、塔东古隆起及其内部的形成演化。发现盆地内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变形和展布与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作用相响应。早古生代以来盆地内古隆起经历了6次大的迁移,每次迁移的动力来源于该时期盆地周缘的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根据隆起形成的主控因素,塔里木盆地古隆起主要可分为4种成因类型,包括断控隆起、继承性隆起、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和构造古地理隆起等。古隆起隆升的差异还体现在隆起区内不同部位上,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总结了钨(W)在地球不同圈层、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并据此来探讨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钨矿床的某些成因机制,并将W矿化所需的较高的浓集系数归因于这一系列不均匀分配行为的累积。同时强调了W在溶液/熔体体系,尤其是富F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是理解其成矿机理的关键。热液中W主要以钨酸(根)和碱性钨酸盐离子存在,后因流经理化条件(温度、盐度、p H值)骤变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