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341篇
地球物理   378篇
地质学   553篇
海洋学   208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福建省夏季高温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邹燕  周信禹  林毅  朱艳萍  高珊 《气象》2001,27(9):26-30
通过对1961-1999年7-9月各高温过程环境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造成福建省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高温过程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空性和时间性;(2)西太平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福建省高温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3)热带系统外围西北风场控制下的显著增温现象是影响高温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4)地形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82.
The distribution of troughs and ridges of geopotential height,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and the propagation patterns of stationary waves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Januar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500hPa.Data analyse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associated to one another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forcing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nd Tibetan Plateau.There exists a promin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between the American trough and the Asian trough at high and middle latitudes.Such negative correlation,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jets in front of the two troughs,leads to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n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On the other hand,the different propagation behaviour of quasi-stationary waves downstream of the two main mountains results in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 chains in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相似文献   
983.
邹坚峰 《气象学报》1991,49(1):69-99
南亚高压是夏季北半球100 hPa上准定常的、超长波性质的环流系统。在100 hPa上,高压冬半年位于10°N西太平洋上空,这期间强度较弱,对我国天气影响不大。入春以后,高压开始向西北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夏季7月份,高压脊线位于32°N,60°E;7-8月,高压开始东撤,脊线基本稳定在30°N左右;入秋以后,高压中心回到海洋上空,逐渐退至26°N。在这个过程中,南亚高压有明显的南北向季节性  相似文献   
984.
位势场中槽脊的分布、遥相关型的形态和准定常波的传播路径是1月份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重要特征。通过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本文证明此三者之间是彼此关联的整体,它们与青藏高原和落基山的强迫作用有关。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的强度在中高纬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和槽前急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导致北美和东亚存在相似的相关型分布,准定常波在两大地形下游传播的不同则导致两区域相关波链形态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85.
线性、定常、多层半球谱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东亚纬向气流下,青藏高原能在平流层激发出强大的1波扰动,脊槽分别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在北美纬向气流下,落基山在平流层激发的1波很弱。观测资料计算指出,对流层行星1波很难通过北美对流层顶上传,但却能自由穿过东亚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向平流层传播。北美地形所激发的波动在上传过程中均折向低纬传播。青藏高原所激发的行星1波和2波在上传过程中有分支:折向低纬的一支主要局限在对流层中;折向高纬的一支进入平流层。模拟和分析证明,这些差异是北半球两大地形不同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6.
本文用模式识别申修改的CORA—3方法和加权的HammilLg方法,对青海地区大量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别判定出了该地区6.0、6.5和7.0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定量地给出了整体识别的可信度和每个潜在震源区的危险概率。1988年11月5日唐古拉6.8级和1990年1月14日茫崖6.7级地震均发生在本文圈定的潜在震源区内。  相似文献   
987.
1983年梅雨期前后亚洲季风区热源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邹力  乔全明 《高原气象》1992,11(2):186-191
  相似文献   
988.
地处武陵山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要在“八五”期间稳定群众温饱、迅速脱贫致富,必须坚持山区经济的综合开发,即系列开发抓支柱、科学开发抓普及,规模开发抓集约、立体开发抓庭院。  相似文献   
989.
地震、形变、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等观测结果表明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经历了1次扰动事件。长白山站地震台(CBS台)记录到了扰动事件前后连续稳定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资料。前人的观测研究结果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扰动期间的火山地震类型主要为构造型火山地震,伴随少量的谐频型地震。本文通过匹配滤波技术,对1999~2007年扰动事件前后CBS台单台三分量地震观测数据进行模板扫描,获得3763个清晰的火山地震事件,其中谐频(HS)事件125个,构造(VT)事件3618个,并发现长周期(LP)事件20个。进而将火山扰动期间火山地震事件分为3种类型:构造型事件、长周期事件和谐频型事件,并提出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扰动机制模型:深源地震-火山能量传递模型,即汪清深源地震能量释放和传递,引发长白山火山区岩石圈应力状态波动。地幔岩浆房受应力干扰后,岩浆通道打开,少量岩浆侵入地壳岩浆房。岩浆混合脱气导致地壳岩浆房升压,引起顶部岩石微破裂,产生构造型火山地震,气体和流体填充这些裂隙,从而产生LP和HS型火山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990.
杨智  邹才能 《地质学报》2022,96(5):1635-1653
石油工业发展呈现进军深层深水非常规、突出天然气发展、重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新局面,地质学科研究呈现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并行协同发展、〖JP2〗超级盆地常规和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整体研究的新趋势。未来石油和天然气仍是能源消费和安全的关键需求,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地质融合创新将是学科发展的主要挑战。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的产生,主要缘于重新构建油气地质理论框架、重新认识超级盆地资源体系、重新研发适用配套关键技术、重新塑造能源转型战略角色、重新记录勘探开发示范模板等需求。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研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盆地中大油气区形成机理、有序共生、差异富集、采出规律、发展战略的地质学科,如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同步关注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两种资源,围绕主力烃源层系,重点评价“烃源性、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可采性与经济性”六特性及其匹配关系,创新研发源控论及源储共生系统评价、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物理及数值模拟、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平台式“工厂化”生产模式等核心技术,研究重点是“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整体研究、同步发现、极限开采和协同发展”。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富集”,“共生”是客观自然规律,“富集”是主观人为认知,客观规律可以主观认知,有序协调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性,超前创新研发理论技术,可以更好发掘剩余油气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常规圈闭型油气藏与目的层到非常规连续型甜点区与甜点段油气,再到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富集”油气,理论认识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将引领和支撑油气资源不断实现高效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