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6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11篇
  1959年   19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引子: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限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千百万年来,人类居住在不到海洋三分之一面积的大陆上,争饮着越来越少的淡水,争用着越来越少的资源,争夺着日益紧张的生存空闻。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陆地上有限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人类的生存将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742.
陕西秦岭东部地区中生代钼、铜矿床成矿类型齐全,有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和碳酸岩脉型。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小秦岭地区,有向西秦岭过渡和向南秦岭延伸的趋势;铜矿床主要分布在南秦岭地区。除碳酸岩脉型钼矿床外,这些钼、铜矿床多与花岗质小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不受容矿地层的限制,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2个阶段,与共生岩体的成岩时代多数相同,个别相差在10 Ma内。赋矿岩体多受近EW向与NE向或NW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的控制,与钼矿床有关的成矿岩体显示高硅(w(Si O2)71%)、高钾(K2O/Na2O1)、中铁(w(TFe)=0.13%~2.45%)特征,而与铜矿床有关的岩体相对低硅(70%w(Si O2)62%)、中钾(K2O/Na2O0.88)、高铁(w(TFe)=1.9%~4.8%)。矿石、岩体和地层的S、Pb、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除晚三叠世碳酸岩脉型和石英脉型钼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Ⅰ型富集地幔外,早侏罗世—晚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及石英脉型钼、铜矿成矿物质以壳幔混源为主,但铜矿比钼矿具有更多的幔源物质。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区有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不利因素导致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区浅部不易形成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但形成小-中型铜、钼矿床的潜力大。  相似文献   
743.
山阳-柞水矿集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显著,以发育新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铁多金属矿床为特征。这些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法在不同找矿阶段完全不同。其中预查选区阶段在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以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结合1∶100000航磁解译或1∶50000高精度磁测,地质地球化学剖面与激电/磁法剖面相互验证,以快速圈定靶区或矿化带;普查评价阶段在1∶10000~1∶2000地质填图、大比例尺遥感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基础上,通过1∶10000或1∶5000土壤正规网测量、高精度磁测或激电扫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地物化综合剖面等方法综合确定含矿地段,依据工程验证控制进一步有效追索、圈连矿(化)体。通过这些找矿方法组合,目前已在山阳-柞水矿集区内发现池沟铜钼矿床、冷水沟铜矿床和白沙沟金矿点等。  相似文献   
744.
东秦岭地区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矽卡岩-斑岩型Cu(Mo)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型Mo(W)矿床,两者均形成于160~140Ma。通过对不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岩体对比研究发现,Mo(W)矿床主要分布在商丹断裂带北侧的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主要分布有新太古代至奥陶纪地层,由一系列变质程度不同的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Cu(Mo)矿床主要位于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主要分布古生代地层,由粉砂岩、绢云板岩、灰岩、杂砂岩及白云岩等组成。Mo(W)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斑岩为主,具有高硅、富钾,贫镁铁,较高的岩浆分异程度;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具有低硅、低钾,富镁铁,低分异的特征。Mo(W)成矿岩体亏损Ba,富集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相对富集Ba,亏损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REE略高于Mo(W)成矿岩体,未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而Mo(W)成矿岩体具有负Eu异常。Cu(Mo)和Mo(W)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结晶温度,Mo(W)成矿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形成压力和氧化态。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以辉石为残留相,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则是以极少量角闪石为残留相。相对于Mo(W)矿床,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较高的εNd(t)值(-28.8~-12.1和-4.75~-2.73)和εHf(t)值(-38~-7.9和-3.79~+1.79),这说明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的地幔物质,而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地壳物质。由于两种矿化位于不同的构造单元以及成矿岩体在岩石地球化学、温压条件、氧化还原状态和岩浆源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160~140Ma岩浆活动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形成不同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745.
本文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和7月17~19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地面能量和水汽压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h Pa为东高西低的形势下,暴雨落区位于低层低涡右侧、偏南气流左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2)副高外围偏南风持续向四川盆地上空输送暖湿气流,形成高能、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有利环境条件,500h Pa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诱发低层正涡度辐合,造成对流强烈发展,是两次过程的共同特征,副高、低层低涡和辐合区位置、盆地内能量和水汽条件分布的差异是导致两次过程暴雨落区不同的主要原因。(3)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其中降雨极端性更强的"7.8-11"过程标准化距平更大。(4)初始对流主要出现在地面水汽压的24h显著增量区域和地面能量锋偏低能区一侧,强降雨开始后,地面水汽压的演变趋势对降雨强度和强降雨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46.
本文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鲤科鱼类进行了研究,发现有11种可以确定到属或种的鲤科鱼类.现在生存在中国南方的鲤科鱼类在贾湖遗址的出土,证明当时这个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这些鲤科鱼类是当时居住在贾湖遗址的先民有选择性地进行捕捞的.该研究有助于推进考古遗址出土鱼类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747.
●在当今混乱世界中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遭遇列强的掳掠已经快两个世纪。在这200年里,中国出现了4位巨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曾先后选择了两个政党,走了两条道路——先是孙中山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探索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行不通;后来是毛泽东、邓小平领导的共产党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48.
运用Moran’s I指数检验了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而传统的趋同检验方法未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选用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省际条件β-趋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间存在条件β-趋同,趋同速度大约为2.05%,高于传统趋同经验研究得到的2%趋同速度。  相似文献   
749.
我们还能不能保证自己的"低生产成本、低税收和宽松的经济环境"?能或不能,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我们能不能度过当前的经济难关,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50.
8年前,著名学者何新曾就记者提出的“当前国家的重要问题是什么?”的问题回答说:“中国当前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恢复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扩大就业问题。”何新还说:“如果就业率提高了,失业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放后一些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