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与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床有关的钾长石—石英条纹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钼矿带之一,带内分布着几个大型至超大型钼矿床。与这些大型- 超大型钼矿床有关的岩体顶部都发育了钾长石石英条纹岩。钾长石石英条纹岩中钾长石富Si,K,贫Na;其三斜度、有序度低。石英包裹体中F- ,K+高,CO/CO2 低,缺少CH4,形成温度为400℃~500℃。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δ18 O= 9.06×10- 3 ~10.03×10- 3 ,δD= - 57.22×10- 3 ~- 75.10×10- 3 ,证明钾长石石英条纹岩的物质来自晚期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22.
金属矿床的形成是一个概率极低的自然过程,它是在特殊的地质-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的。在什么条件下成矿物质如何集中,这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在成矿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流动、扩散、弥散进行质量传输,体系不断与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它们都是开放的非平衡热力学体系,严格说来,研完成矿过程应该采用与此相适应的非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化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才能正确地揭示成矿机制。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在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当体系参量达到并超过某一阀值时,体系通过  相似文献   
23.
安徽庐枞地区脉状铜矿、铜金矿化分布规律和矿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分析比较地质背景、矿床分布规律、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庐枞地区脉状铜(金)矿床模式。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沙溪矿区含矿与不含矿斑岩中斜长石斑晶的粒度统计,计算出平均矿物粒度(S)、矿物分布密度(D)及矿物分布均匀度(H);再根据晶体大小分布理论(CSD),计算出斜长石的晶体生长速率、成核密度及成核速率等岩浆结晶动力学参数;发现含矿斑岩较无矿斑岩有高的成核密度和成核速率,而晶体生长速率则较低;指出成分相近的斑岩在岩浆结晶动力学特征上的极细差别可能造成岩体含矿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5.
河南省栾川三道庄和黄背岭矿区合矿矽卡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道庄和黄背岭矿区矽卡岩、用岩的对比研究显示出,矽卡岩和角岩各元素丰度和配分型式主要取决于原岩的岩性,其次与交代热液性质和交代程度有关。不同矿区的砂卡岩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这些元素组合对矿床形成和矿化规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庐枞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系自老而新分为:龙门院组、砖桥组、双庙组、浮山组。按古生物证据,砖桥组所含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属晚侏罗世,叶肢介、轮藻、植物与孢粉多为早白垩世组合,介形虫类化石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地质力学所(1979)、安徽区调队(1979)、南京地矿所岩石组(1978)、地科院地矿所(1978)、贵阳地化所(1977)、安徽地矿局327地质队(1977)等单位均将砖桥组、龙门院组及与其相应地层划归侏罗系上统。刘鸿  相似文献   
27.
河北宽城峪耳崖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峪耳崖金矿是冀东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成矿岩体具有明显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成矿热液富CO2并具有较高的K^+,Ca^2+,Cl^-和HCO3^-,成矿温度集中于280-330℃,压力变化于111.4-30.4MPa,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导,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体系。  相似文献   
28.
据角砾岩体的类型和特征寻找斑岩铜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9.
30.
秦岭地区深部结构与矿床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的地球物理与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揭示了秦岭地区中生代矿床分布与壳幔深部结构的关系。东秦岭中生代矿床随着远离鲁山深断裂带矿化强度减弱。东、西秦岭矿床类型的差别与壳-幔流变调整作用的强度有关。秦岭地区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对矿床分布,尤其是超大型中生代内生矿床的分布有明显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