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01.
水文地質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测定觀測孔中的水位。現在所通用的測水器在使用時頗不方便,而且測得的結果也不太準確。最適於測定鑽孔水  相似文献   
102.
某工程预应力管桩断桩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预应力管桩工程断桩事故实例的分析,总结了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预应力管桩设计、施工及检测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3.
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观测和模拟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1975~2003年期间的地震活动记录、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壳速度结构数据证明,沿特提斯陆-陆碰撞带正在进行大陆深俯冲作用。帕米尔地区大陆地壳的下部物质与上地幔一起俯冲到200km 以下,而中、上地壳在不同深度上被反冲断层所剥离。帕米尔地区向南的大陆深俯冲作用限于西部恰曼左行走滑断裂和东部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裂之间。沿深俯冲带存在上、中、下3个地震群。上地震群出现在30~50km 附近,对应于中、上地壳的反冲剥离构造作用,地震成因与长英质地壳的脆-韧转换和“二相变形”机制有关。中地震群大体出现在90~120km 深度上,与帕米尔深俯冲岩板向下由缓倾变陡的深度大体相当。下地震群的主体出现在180~220km,代表深俯冲岩板的最前端。帕米尔大陆深俯冲岩板为上宽下窄、上缓(20~30°)下陡(60~70°),转变深度在80~120km 的楔形体,深度超过200km 的走向宽度只有500~600km。在探讨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中采用了2种模拟方法。利用考虑温度场和负浮力的二维数值模拟表明:(1)地幔对流拖曳力对俯冲深度和俯冲速度有重要控制作用,从100MPa 到20MPa 的变化将导致俯冲深度由231km 减到151km,速率由10.79mm/a 减到5.46mm/a。(2)俯冲角30°与45°相比,前者的俯冲深度要深约25~50km。(3)俯冲板块厚度越大,则俯冲深度越浅。(4)在俯冲板块的负浮力、洋脊推力为10~30MPa 及地幔对流拖曳力为100MPa 的综合作用下,陆壳俯冲实际垂向位移可达12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150km,而洋壳实际垂向位移约17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230km。在考虑岩石圈和软流圈相互耦合的俯冲模拟中,块体间的接触判断采用了 LDDA 方法的接触判断准则和区域分解方法求解。其特点是边界条件比较简单,并能自动实现俯冲过程中岩石圈和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需要确定研究区域不同深度和不同板块的力学参数,且计算量很大。  相似文献   
104.
云南雨季开始的大雨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61~2002年4~7月云南125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分析资料,确定了云南进入初夏后第一场全省性大雨过程日期,合成分析了云南初夏第一场大雨过程发生前后对流层低层(850hPa)、高层(200hPa)流场及热带对流活动(OLR场)特征,提取了云南初夏第一场大雨过程发生前后的强信号,为云南初夏第一场大雨过程(透地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澜沧—耿马地震生命线工程及特殊构筑物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财  杨继恩 《地震研究》1993,16(4):425-430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作者对一些生命线工程和特殊构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着重对一些道路、桥梁、水库、邮电和特殊构筑物在地震时遭受的破坏现象及破坏程度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新建或扩建工程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二维电法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二维电法有限元正演计算中节省内存及减少运算量的几项措施,即刚度矩阵存储、强加边界条件处理及有限元方程组解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算法。算例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7.
1984年4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摩根山(Morgan Hill)地震(M6.1)在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东面的卡拉维拉斯(Calaveras)断层带上造成了30公里长的破裂。尽管在1980年曾经确认,在这一断层上于1911年曾发生过一次6级地震,并认为有理由预期这样的地震还会在该段发生,但是,由于没有观测到任何短期前兆,故对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没有作出预报。这次地震时,向南南东方向传播的单侧破裂和在破裂带的东南端附近的一个强有力的晚期地震辐射源造成了强地面运动的高度集中的图象,包括一个达到1.29伽的特别大的水平向加速度,它发生在靠近破裂带东南端的一个坝基上。  相似文献   
108.
苏门答腊地震和海啸近海调查(SEA-TOS)调研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附近的海底区域。从早期的数据来看,此次地震仅仅发生了小的地面运动。由此引出的主要问题是,由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巨大能量如何能够在相对短的距离内消散,以及此次地面运动是否是以其他活跃边缘为特性。  相似文献   
109.
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造礁生物研究主要以藻类为主,如叶状藻、管孔藻等。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陆续发现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种造礁生物是Ivanovia cf.manchurwa群体泡沫状珊瑚。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我们认为:Ivanovia cf.manchurica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普遍发育,其古生态特征在不同环境中具有明显差异,生长方式明显不同,构成独特的生态类型。lvanovia cf.manchurica主要有四种生长方式:覆盖式、缠绕式、包覆式和孤立分布式。其不同生长方式、古生态类型决定着是否成礁以及成礁方式和礁体规模。其中覆盖式、缠绕式两种生长类型多构成大小不一的礁体,而包覆式、孤立分布式生长类型则分布零散,成礁性不明显。Ivanovia cf.manchuria礁体的发现和造礁生物研究,丰富了晚石炭世生物礁的类型,为F/F事件后石炭纪礁体重建提供了典型实例,有助于石炭纪礁体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近25年来河流、湖泊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MSS图像和90年代末期的ETM 图像解译,对近25年来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的分布现状及其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总体上变化不明显,部分地区外流水系个别河段略有摆动,内流水系少数河段发生改道、断流,入湖河流河口段发生延伸、退缩等变化。青藏高原多数天然湖泊变化较大,主要是部分湖泊面积缩小或扩大;少数湖泊解体或归并;有的已干涸的湖泊又重新汇水,有的湖泊则接近干涸。导致河流、湖泊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温变化、降水变化及冰川变化、气候雪线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