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边形断层为一类非构造断层,主要分布于深水环境下的细粒沉积物中。它的形成与沉积物的早期压实作用和流体排出作用有关。多边形断层系的识别主要通过时间切片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进行。研究表明,多边形断层系发育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即超压封存箱的形成、密度反转和多期水力压裂作用。对多边形断层系的研究有助于泥岩压实、油气运移、泥岩中流体活动状态以及对深水砂体分布和几何形态特征的分析等。由于我国还未发现有多边形断层系的存在,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我国开展此类断层研究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并以储集层为核心,在始新统、下白垩统、中侏罗统、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等储集层内划分出7个成藏组合。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不同成藏组合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分别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乌斯丘尔特盆地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可达2102 MMboe,其中石油为1201 MMbbl,天然气为5406 Bcf。同时参考对储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地质风险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进行有利区带的优选。共划分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b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2个Ⅳa类和1个Ⅳc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部北布扎奇隆起是最有利的勘探区,中生界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发育于隆起北坡及顶部的拉长型断背斜构造,古生界巴什基尔阶和阿赛尔阶碳酸盐岩和礁体储层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而在盆地东部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在始新统和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以及石炭系维宪阶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一定量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对滨里海盆地东缘中段下二叠统孔谷阶盐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谷阶含盐层系变形强烈,主要发育盐底辟、盐枕、盐滚、盐焊接、盐边凹陷和龟背构造等多种盐构造变形样式。不同盐构造规模差别较大,隆起幅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平面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盐构造运动对周缘地层变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楔型褶皱地层,并导致盐间和盐上地层发育一些特征各异的断裂。盐构造运动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明显,强烈的盐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晚二叠世一三叠纪。  相似文献   
15.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新生代变形与天山造山带的波动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变形及与天山构造变动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面地质调查,对它们的构造特点、构造样式、变形主控因素、变形时间和关系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两个前陆盆地新生代变形都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点.变形样式以压性为特点,既有基底卷入式变形,也有盖层滑脱式变形.这种变形的复杂性与软性地层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从变形时间上看,新生代两个盆地都经历了多期变形,且变形表现为从天山造山带向盆地内部逐渐变新.天山南北前陆盆地的变形动力学可用造山楔动力学模型代表,但其构造又明显表现出波的特点,据此提出了波动造山楔的概念,建立了天山两侧双波动楔模型.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属于典型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而且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活动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其形成机制。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可识别长度超过100 km,具有“平面分段、纵向分层、多期发育”的特点。断裂带在深层主要发育压扭构造,北段以挤压为主,南段以平移为主;在浅层主要表现为右阶斜列边界断裂控制的双断或多断地堑。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主要在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和海西晚期(中-晚二叠世)发生较强烈的活动,在加里东晚期(志留纪)也发生弱活动,断裂带活动性整体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其为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发育过程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洋的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主压应力,断裂带自北向南发生扩展延伸,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具有一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滑脱层内部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了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在褶皱冲断带前缘,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其内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根据野外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识别出的膏盐层内部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枕、盐墙、盐推覆、鱼尾构造、盐焊接(断层焊接)、盐缩颈、透镜状增厚和盐垛等盐构造。盐构造在形成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演化序列,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则是从西往东迁移,盐推覆、盐焊接、盐枕等构造形成时间较早,盐墙形成较晚,东秋地区的盐构造形成时间整体较西段和中段晚,规模也较小。  相似文献   
18.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GIS分析、三维可视化分析、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缩短量和缩短率的估算,表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差异变形主要表现为纵向上不同层次变形的差异性以及平面上构造变形的分带性与分段性。段与段的分界一般为走滑断层,在野外可见大量断层三角面、擦痕、阶步、错断的山脊和河谷等现象,地貌GIS分析可以揭示一些构造分段的细节特征,三维可视化反映了隐伏的残留盐枕的分段性。不同的段具有迥然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平衡剖面分析可以估算出不同段落缩短量和缩短率的明显差异。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的形成一方面受控于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活动过程,还和盐岩层本身的沉积学特征及盐体展布格局有关,同时还明显受到基底构造的控制,与基底古隆起、基底断裂及古构造断坡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的地质滤波分析证明,约10Ma和约20Ma周期的波动过程是控制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和构造演化最显著的波动过程。在平面上,这两个周期波相近大小的周期大致沿近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分布,分别反映波的传播方向为近南北向和南西-北东向。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这种波动过程与油气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影响着烃源岩的热演化,并控制了生油凹陷和油气藏的分布。理论分析与勘探实践均证明,波谷带与波峰带之间的波动转换带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