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7)Cs示踪法土壤侵蚀量估算的本底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吕一河  傅伯杰  刘国华 《地理研究》2010,29(7):1171-1181
137Cs示踪法因能快速、相对简便地估算土壤侵蚀量而在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底值获取是137Cs示踪法的关键和基础。在具有空间异质性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本底值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针对本底值空间变异性,从气候气象要素、地形、土壤属性、土地利用/覆被四个方面阐明各因素与本底值空间变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当前137Cs示踪法应用中在本底值获取时参考点存在性及选点的准确性、单个或几个本底值对研究区本底值的代表性和参考点采样设计。提出划分侵蚀测定单元、建立多本底值体系和进行地形校正解决当前137Cs示踪法中本底值存在问题的对策。侵蚀测定计算单元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根据已有参考点的137Cs本底值推算各单元137Cs本底值的技术方法、定量化研究各因素对137Cs的作用是今后需要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2.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傅伯杰 《地理研究》2010,29(3):383-396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与效应等,表现出向着机理深化、多尺度系统监测与模拟、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评价与管理对策等多维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应对挑战,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保护、生态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生态工程,从而对生态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中国国情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未来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3.
基坑支护方案的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影响基坑支护方案决策因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特点,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基坑支护方案的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应用基于贴近度最大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用集值统计法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以解决影响模型决策结果准确程度的关键问题。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采用该模型更为科学、有效,易于实现程序化。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能够提高优选决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4.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带的熬溪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岩性段,第Ⅰ段主要由泥质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上部产较多的三叶虫,计6属(2亚属),3种、2未定种及1新种,分别为mbowmania(Mufushania)nankingensis、Probowmania(Pr.)balangensis、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Oryctocephalopssp,、Kooteniasp.和Deiradonyxtongrenensissp.nov.。其中Deiradonyx见于澳大利亚北部Templetonian下部的Alexandris层.Oryctocephalops主要产于西伯利亚Amginian下部,两者时代均为早寒武世;KDotenia主要见于下寒武统:其他三叶虫均为凯里组下部常见的分子。上述三叶虫的发现改变了熬溪组为中寒武统的认识,熬溪组是跨中、下寒武统的岩石地层单元。熬溪组第Ⅰ段上部层位为下寒武统顶部,与紧邻的第Ⅱ段下部的含钾页岩共同组成凯里组。  相似文献   
135.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体系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悬浮颗粒物、溶解相和沉积物三部分中.选择海南岛12条主要河流,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过滤水、悬浮物及水系沉积物样品,分析重金属元素在过滤水、悬浮物及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特征,总结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方式及富集特征,查明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6.
海南岛农田土壤Se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研究土壤中Se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和生物有效性控制因素意义重大。系统总结了海南岛27 426 km2范围内土壤Se的含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69.98%土地面积为足硒和富硒土壤,表层土壤Se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土母岩(或深层土壤)Se含量,但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Se含量富集贫化趋势不同。进一步研究显示,土壤中Se含量与有机碳、Al2O3、TFe2O3、Mn和CIA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粘土矿物、有机碳、铁锰氧化物及风化淋溶程度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些指标又是影响土壤Se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参数。土壤有机碳、粘粒、CEC等含量或指标越高,Se的生物有效性越低。研究区土壤pH6.5时,土壤Se含量较低;土壤pH6.5时,土壤Se含量随pH下降而增加;当土壤pH为5.5~7.5时,土壤Se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因此,开发富硒农产品不但要依据土壤总Se含量,还必须考虑土壤pH、TOC、CEC、粘粒等指标含量。  相似文献   
137.
利用鄂尔多斯西南缘的重力观测数据对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进行训练,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可基于有限的数据获取较好的推估结果。基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对比分析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和传统克里金方法的推估结果发现,神经网络的推估能力优于传统克里金方法,但运算效率低于后者。利用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对整个区域进行推估,结果表明,LSTM方法明显优于克里金方法,加入高程数据作为约束条件可有效提升LSTM方法推估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场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8.
利用地震前后的Landsat-8和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频率域互相关算法提取加利福尼亚州MW7.1及MW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同时针对形变数据易受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及时间失相干的影响,分别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曲线拟合、改进均值相减等方法去除系统误差项。研究表明,MW7.1主震以右旋走滑为主,地表形变的断层迹线呈NNW走向,长度达5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2.82 m;MW6.4地震的发震断层迹线呈NE走向,长度达1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1.05 m,推测2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分别为NNW向右旋走滑断裂及NE向左旋走滑断裂,二者形成典型的共轭关系。  相似文献   
139.
针对青藏铁路沿线青海境内1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旬降水、气温、大风、沙尘等气象资料,分析了铁路沿线逐旬的强降水、强降雪、雷暴、大风、沙尘暴、高温、低温、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得出了铁路沿线各旬可能出现的灾害种类、强度及其概率分布规律等,对开展铁路沿线预报服务及灾害防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在原有湿法化学分析结果基础上对南岭石的矿物化学式做了重新计算,纠正了原化学式的错误,并对晶胞参数做了精确测定。经晶体结构测定,确认本矿物不仅是以(AsO3)阴离子团的氧原子密堆积作为结构框架外,其中还出现了Fe-As成键的新特征,属于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矿物。红外光谱及穆斯堡尔谱分析测试显示了本矿物波谱学方面的特征。对矿物新的化学组成除采用电子探针、能谱手段以外,还运用SIMS离子探针证实了锂的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