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地震“应力触发”和“应力屏蔽”及其在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应用问题,近年内再度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库伦破裂静应力变化的计算与后续地震发生现象相关关系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其应用前景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2.
刘桂萍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99,21(3):250-257
研究了日本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研究区是主震周围几百公里的区域(33~37N, 133~138E).研究区被划分为16个子研究区.对16个子研究区自1976年1月~1996年6月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主震触发了10个子区显著的地震变化,速率变化通过置信水平大于0.95的Z-统计检验,这些子区中最远的距主震震中约280 km;② 近震源区子区中的3个,地震活动在主震发生后1~5天内被触发,其它远离震源区的在几十天之后被触发;③ 被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最大震级为5.4,与主震诱发的最大余震震级相当;④ 区域地震活动触发的可能机制是主震引起的区域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13.
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147次地震的资料。结果表明,主震前地震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现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至少在主震前四年已出现,最大异常幅度为10%左右,负异常结束后十个月发生主震。主震前波速比异常区较大;而震源附近的小区域,仅在全区波速比回升后的临震前才出现了急剧的负异常。主震前横波速度变化不大,纵波和虚波速度出现异常变化。在一次4.8级强余震前两个月,波速比也出现了负异常。 本文还分析了8次人工爆破,但未发现主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关于波速比异常的原因,初步认为是岩石在构造应力的集中作用下,弹性性质发生变化、内部出现大量微裂隙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4.
吕晓健  邵志刚  郝平  陈丹  傅征祥 《地震》2011,31(3):77-91
本文初步综述了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异同。 地震活动性的含义不仅指地震的时空强图像, 也包括地震的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 结果表明, 总体上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变形, 都和欧亚板块与周边(北美、 太平洋、 菲律宾海、 印度、 阿拉伯和非洲等)板块等相互作用(汇聚、 碰撞、 俯冲和速度)密切相关。 宏观上, 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都表现为疏密相间的震中分布图像以及断裂走向的对称性等。 然而, 在这些大陆地震区相关的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上以及内部的地震活动、 构造和动力学背景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118.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ge;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 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 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 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 km)比东部(16 km)的深, 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 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 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 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 空群集的过程; 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 Nc =8.64-0.99 MS. 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 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 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 700和246 200人; 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 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 Nc=2.40-0.39lgD, 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相似文献   
119.
摩擦状态-速率依从的区域地震触发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萍  傅征祥  李钢  郝平 《地震》2004,24(1):176-183
设计一个具有摩擦状态-速率依从机制模拟大地震后区域触发地震的模型, 该模型由一定数量表示地震成核断层的函数组成。 大震对区域静应力场的影响由应力阶跃载荷表现, 利用摩擦状态-速率依从的一维自由度弹簧滑块模型结果计算地震发生时间提前。 结果表明, 施加幅度为地震应力降几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应力阶跃, 可以引起地震发生速率的明显变化, 该变化通过统计检验, 与大地震后的区域触发地震活动相似。  相似文献   
120.
IntroductionEarthquake recurrence models established on activity behavio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the bases of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seismic risk zonation, an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 lot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earthquake recurrence behaviors for specific seismogenic sources or fault-segments, and a series of empirical recurrence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the time-predictable model and the slip-predictable model for earthquakes repeated at the previou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