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瑞士虚拟校园(SVC)”是瑞士联邦1999年发起,2000年启动的项目,主要是应用新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使G-IS技术得到广泛传播。现在人们对相关教育素材的需求不断上升。GITTA项  相似文献   
122.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多尺度、多平台集成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有力地支撑了上述计划的实施,进而服务于管理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阐述了国际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启示。全球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的发展显示:面对复杂因素驱动的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发展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需要从单纯的生态系统过程机理的研究转向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当前,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尺度从站点走向流域和区域,关注的对象从生态系统扩展到地表系统,逐渐将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深化了联网观测和联网研究;在观测手段上实现了地面观测和遥感多尺度观测的有机结合,日益注重数据共享和集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今后生态观测网络研究需要扩展观测和研究的时空尺度,深化和规范单要素联网观测和研究,有机结合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监测与研究,发展耦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拓展国内外合作研究,融入全球尺度的观测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登义  邹捍  周立波  刘宇 《大气科学》2003,27(4):567-590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是研究中国山地与大气、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近数十年来,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迅速.1960年以来,大气物理研究所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山地综合科学考察,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促进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的研究,特别是在珠穆朗玛峰、天山托木尔峰和横断山脉山地环境气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环境气象研究等方面进展较快.为监测全球环境气象变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上设立了环境气象监测站.此外,在利用臭氧卫星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与臭氧分布、准两年振荡(QBO)信号、ENSO信号的关系方面也颇有进展.  相似文献   
124.
针对GPT2w模型误差累积所导致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2017年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和2个GNSS站的实测数据检验GPT2w模型获取的气压、温度、水汽压、加权平均温度(Tm)和ZTD等参数的精度,并融合GNSS解算得到的ZTD(GNSS-ZTD)与GPT2w模型获取的气象参数,提高PWV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近地面处的气压、温度和水汽压的bias分布在-3~4 mbar、-7~7 K和-9~2 mbar之间,精度较高;2)GPT2w模型获取的Tm在长三角地区适用性较好,年均bias和RMS分别为-1.21 K和6.89 K;3)基于GPT2w模型解算的ZTD的bias和RMS均值分别为1.4 cm和9.4 cm,精度明显低于基于实测气象数据获得的GNSS-ZTD;4)参数融合法计算的PWV与GNSS-PWV精度相当,该方法可用于无实测气象参数时实时获取PWV。  相似文献   
125.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冰川地形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对于认识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年和2014年消融季,使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和冰下地形观测,获得了沿冰川中流线和多条横剖面的厚度资料,并对中流线上的厚度分布特征和槽谷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支冰川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90m和150m,东支冰川冰下地形起伏大于西支,支冰川的表面坡度都较缓和.东、西支冰川进入汇合区时厚度分别为122m和157m,由于支冰川的横向挤压和汇流,汇合区中部冰川厚度增加到162m.冰川槽谷形态具有空间差异,东、西支冰川槽谷形态近似于对称的V型,但是在冰川汇合区,槽谷底部变宽,边坡变缓,发育有不对称槽谷.  相似文献   
126.
考虑面波特征和古龙断陷区地震资料面波强的特点,提出面波压制的十字交叉排列法.该方法将地震资料中的炮点线和检波点线重排后,进行三维Fourier变换;在频率—波数域滤波后,进行Fourier反变换,实现面波压制处理.古龙断陷区地震资料面波压制结果表明,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方法具有很好的保幅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提供较好的叠前预处理方法,可以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7.
测区内及其周围施测了四等GPS控制点,为满足1:500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必须加密控制网,由于测区内房屋密集,通视条件差,用传统方法工作量大,很难进行。为此,采用了新技术与新方法,采用GPS-RTK测量仪器对测区进行控制测量。  相似文献   
128.
何小芊  刘宇  熊国保 《热带地理》2015,35(1):130-138
从地质旅游的概念、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都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侧重研究地质旅游活动的客体——地质旅游资源以及主要空间载体——地质公园,国内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在研究视角上,多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未来地质旅游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见解,认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倡导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技术的应用,强化对地质旅游空间实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9.
刘宇  刘国强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4):1345-1355
套管非匀质性对于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响应会产生显著影响.首次采用数值模式匹配法模拟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套管局部变化对于测井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套管异常区域及其附近的测井响应出现异常变化,异常变化程度与套管参数局部变化程度呈现正相关性;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电极系还发现,双注入电极系对套管非匀质性具有很好的补偿作用.文中首次模拟了井温梯度对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包含套管非匀质性因素的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数值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利用环境CGE模型测算实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污染物减排的短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短期内,新标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GDP只下降了0.18%。从行业产出看,要素价格下降,使工业部门和出口导向型行业成本降低,产出扩张。此外,新标准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效果显著。由于脱硫脱硝装置的投入使用使末端废气去除率提高,进而导致煤炭燃烧排放量大幅下降,SO2和NOX的排放量分别下降22.8%和11.4%,绝对量分别减少560万t和148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