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7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分析了现行求更新函数解析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求机器在常用寿命分布情况下的更新函数,并以对数正态分布为例介绍其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62.
刘峰  童品正 《探矿工程》1993,(1):14-15,20
介绍了中深钻孔用的S 96绳索取心钻具的主要技术参数,钻杆柱,双管总成,地表附属工具及特殊取心工具等,该钻具在生产试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3.
1985~1990年的TOGA(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在热带西太平洋(123~165°E,10°N~6°S)进行了综合性多学科的联合调查。本文利用“中-美热带西太平洋联合调查”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的叶绿素α和亚硝酸盐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上层水体普遍存在叶绿素α最大值(SCM)和第一亚硝酸盐最大值(PNM);它们出现的深度分别在50~150m和75~175m之间,该深度与密度跃层及营养盐跃层密切相关。本文也从分析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温、盐及生态结构出发,探讨了热带西太平洋SCM和PNM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64.
命名实体识别(NER)是自然语言处理众多研究基础,其可以被定义为分类任务,旨在从非结构化文本中定位出命名实体,同时将命名实体分类成预定义类别。与英文相比,中文构词灵活、不具有边界性,且缺乏高质量中文NER数据集,导致中文命名实体识别难度较大。细粒度实体是粗粒度实体的细分类型,中文细粒度命名实体尤其是地理命名实体识别难度更大。中文地理命名实体识别无法同时兼顾精度和召回率,改善中文细粒度地理命名实体识别性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2种联合词汇增强模型的中文细粒度地理命名实体识别模型。首先,将词汇作为“知识”注入模型,基于词汇增强方式探究适合细粒度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并找出适合细粒度命名实体识别方法BERT-FLAT以及LEBERT;其次,为进一步提升细粒度地理命名实体识别性能,针对上述2种方法在预训练模型、对抗训练以及随机权重平均3个方面进行改进,形成联合词汇增强模型RoBERTa-wwm-FLAT以及LE-RoBERTa-wwm;最后,对联合词汇增强模型进行消融实验,探究不同改进策略对于地理命名实体识别性能影响。基于CLUENER数据集和1个微博数据集的实验表明:(1)与无词汇增强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265.
月球探测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燕琴  高武俊 《测绘科学》2004,29(4):63-66
月球距离地球38 4万公里,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最理想的跳板和中转基地。本文对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作了简要回顾,概括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历程,分析总结了月球探测的成果及月球基本的几何和物理参数,并对世界各国正在实施或即将进行的探月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航天大国再次兴起月球探测热潮,为21世纪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做准备。  相似文献   
2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南北地震带和中央造山带交汇区断裂带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区内16条主要断裂带,以25km为缓冲区宽度,进行叠加,分析各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的发震断裂有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西段、礼县-罗家堡断裂西南段以及临潭-宕昌断裂的东南段、文县断裂西南段、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地震活动性最强,其次是塔藏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以及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按震源深度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内的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大,震源深度剖面图反映了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揭示出了青藏高原向东挤压、物质向东向南逃逸的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267.
潜山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一种油气非常富集的构造单元.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潜山带.兴隆台潜山构造是断块作用下的潜山.受台安-大洼断裂周期活动的影响,兴隆台构造带断裂发育,多期断层纵横交织,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通过断层呈阶梯式运移,在潜山内部和上覆的第三系不同层段中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油气藏,构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兴隆台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多油源供给、多期次充注、不同油源混合等特征.油气运聚具有"多源(多方向)多时期供烃、多渠道输导多层系聚集、多成因圈闭多期次成藏"的复式运聚特点;构成"潜山内幕裂缝型油气藏和潜山浅表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披覆断块型和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的油气藏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268.
河口悬浮粒子Stern电位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一种间接测定悬浮粒于Stern电位的方法,即通过测定悬浮粒子在不同浓度NaCl(0.01~0.40mol/L)溶液中的ζ-电位,按照Gouy-Chapman理论一般公式之对数变换式,用作图法计算悬浮粒子的Stern电位。用该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悬浮粒子Stern电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淡、咸水混合初期,悬浮粒子的Stern电位迅速减小;当s〉3.5时,Stern电位不再随盐度的增大而变化  相似文献   
269.
Sargassum muticum i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nd conspicuous native macroalgae species on the northern coasts of China. It often forms large-scale seaweed beds in subtidal zones. This investigation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intraspecific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is alga based 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four northern coastal sites of China, and to evaluate gamete release and growth capacity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nuclea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ITS2) sequences of 16 samples from four locations were identical. Based on cox3 gene and partial rbcLS operon sequences, intraspecific genetic variability was detected with three and two ribotypes,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 not irradiance,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gamete release and fertilization.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irradiance enhanced the growth of germlings and vegetative branchlets. Maximum growth rate of germlings was detected at 18-24℃and an irradiance of 60-100 μmol photons/(m^2.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12-25℃ and 60-125 gmol photons/ (m2.s)),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young branchlets could reach 7.5%/d.  相似文献   
270.
During a survey for marine microalgal resources, we isolated a rare marine euglenoid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of Qingdao, China in 2009, and established a pure culture. 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18S rDNA and 16S rDNA sequences) analyses revealed a close affinity with Eutreptiella gymnastica, a bloom-forming species.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were monitored to understand optimal E. gymnastica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he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s in a batch culture of this isolate were 20°C, 160 μmol photons/(m2×s) of white light, and a salinity of 10-31. Nutrient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growth increased dramatically with a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greater than 72 μmol/L.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culture conditions on E. gymnastica may help understanding the blooming mechanism of this alga in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