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的预测情况,给出了中、美、日等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和震源机制,以及余震的分布和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对震区近期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断裂面分形特征的力学特征,同时研究了自相似和自仿射分形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和应变的奇异性结构,讨论了二维和三维固体中分形裂纹的3种经典断裂型式和第四种断裂型式。发现分形断裂力学中有6种断裂型式。同时,结果表明J积分与路径有关。阐明了文献中提出修改的、且被证明与路径无关的,积分仅局部与路径无关,而且没有物理意义。可以推测,分形,积分应当是单位裂纹扩展分形测度的势能释放率。我们计算了某些应变硬化材料中分形裂纹应力知应变奇异性的幂。结果显示,分形裂纹尖端的应力和应变比光滑裂纹的应力和应变有较弱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4.
3.4 模型检验模型检验即检查选用模型的特征与实际样本特征是否一致。选择模型与检验模型采用不相交的数据集较为理想。在做不到这一点的地方,检验需要考虑到模型已被调整到尽可能与数据密切拟合的事实,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如此。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变化规律,并对出现的77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预报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17.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江灏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7,16(3):250-257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昭栋  陈学忠 《地震学报》1997,19(2):174-180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给出了计算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两种方法,并以距菏泽5.9级地震震中较近的豫01井为例,计算了该井水位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和两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震前响应率和响应比都有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冯桂力  陈文选  刘文 《气象》1997,23(12):3-8
利用二维雹云模拟济南地区1996年7月24日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雹云26个主要微物理过程双参数化较细致地描述对流过程的热,动力反馈和微物理特点2。根据计算结果,对该次冰雹过程进行了AgI催化试验,结果得出在云发展初期对暖底雹云实施高浓度的冰晶催化,可起到减少地面冰雹和增加地面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