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长英质片麻岩的夕线片麻岩中可有两类结构和变质矿物组合均有所不同的两种域,一种含夕线石部分对应于片理组合,另一种对应无夕线石的非片理化组合.岩石的变形尤其是破裂性裂隙的率先出现对于富夕线石部分的形成是必要的.在非破裂性片麻理岩石域中,中-低压/高温条件下黑云斜长片麻岩进变质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形成Grt+Qtz±Opx组合.这两种不同的变质域的组合与应变分解造成的强应变带和弱应变域相一致.而且,夕线石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变质早期矿物固相反应的结果,而是反应链上的一部分.其出现是由开放体系中组分的差异迁移造成的,这种差异迁移实际上是碱土金属迁出(淋滤)的过程,与变形相伴的流体活动使得SiO2发生强烈淋滤,残留组分中SiO2活度大为降低,并使长英质组分和镁铁质组分分凝,主要组分大都可以单独富集(集中)、形成复杂的矿物演化和分布.这种演化还可从MgO等碱(土)金属组分的外迁程度差异来理解.随着碱(土)金属丢失程度的减小,依次出现夕线石、石榴子石、斜方辉石和堇青石,或者说,不同的变质或分异阶段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变形-变质起始阶段,碱(土)金属组分迁移初期残留形成夕线石,之后为镁(铁)质组分迁移,初期残留不透明钛铁氧化物,晚期残留组分形成堇青石.石榴子石-长英质组合为体系基本封闭情况下的结晶.此外,夕线石的形成往往标志着深熔作用的开始,一旦深熔作用发展完善,夕线石呈准稳定状态或趋于消失.拉斯曼丘陵与夕线石有关的长英质岩石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和流体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32.
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在大别造山带东部发现了广泛的地震成因假玄武玻璃,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呈简单脉状沿NE-SW向走滑断裂带或剪切带发育,后者大多与郯庐断裂带平行并穿切了包括白垩纪花岗岩在内的地质体。某些假玄武玻璃内发育由暗色石英条纹构成的糜棱质条带。本文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详细研究对比了不同断裂带内部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在显微构造特征上的差异及联系。根据岩石的组构特征,证实所发现的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是由母岩的超碎裂岩化形成的,但在点1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基质的扫描电镜影象特征上,沿某些残斑矿物(钾长石、斜长石、黄铁矿)的边缘可以看到些许代表摩擦熔融成因的熔蚀状港湾结构,说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曾经发生了程度较低的局部熔融作用。肉眼所见到的糜棱质石英条纹在显微镜下证实为早期的糜棱面理。同时,岩石组构的叠加显示,含假玄武玻璃的断裂带及假玄武玻璃本身普遍具有多期性,且晚期构造产物(或假玄武玻璃)总是较早期产物(或假玄武玻璃)碎裂岩化作用更加强烈,说明先期存在的构造软化带在控制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构造带抬升过程中伴随的多期构造及细粒化是形成假玄武玻璃的基础。岩石的变形序列总体上显示为韧性-韧脆性-脆性的演化过程,从而证实了这些假玄武玻璃总体上形成于造山带抬升过程,而不是早期的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133.
简要总结了近年在欧亚大陆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地质产状、岩石类型、结晶条件和构造位置等基本特征,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基于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成果,认为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变质作用,而目前所建立的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模型都不完善。建议今后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加强对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实验岩石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4.
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晓春 《地质论评》1991,37(4):300-309
在我国中东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着两条紧密共生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高压变质带。一条是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低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东南一侧,主要由中一晚元古代双模式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另一条是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西北一侧,主要由晚太古-早元古代结晶基底构成。两条高压带的变质年代基本一致,彼此以深断裂相接触。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变质间断.其形成条件分别为0.7—1.4GPa,350—560℃和≥2.8GPa,680—840℃。双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晚元古代华北-扬子板块之间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俯冲的方向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进行。高温高压带俯冲的深度超过90km,并在连续俯冲-仰冲作用过程中快速向上抬升;低温高压带的俯冲深度约为25—50km,在俯冲速度降低或停止后,由于均衡作用使其逐渐抬升至地表。双高压变质带的确立对解决华北-扬子板块边界地球动力学演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5.
曲玮  刘晓春  胡娟  李怀坤  耿建珍 《岩石学报》2013,29(9):3080-3086
由于前人在桐柏地区秦岭岩群高级变质岩石中获得的变质年龄比较分散,所以有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使用LA-MC-ICPMS方法对侵入于秦岭岩群中的弱变形和未变形碱性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其侵位时代分别为429.9±1.5Ma和430.3±1.3Ma。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我们推测,秦岭岩群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约440~430Ma,与华北陆块南缘的弧-陆碰撞作用有关。碰撞后的岛弧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约430Ma,从而造成了秦岭岩群的缓慢冷却,这可能是麻粒岩相变质锆石的同位素年龄比较分散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6.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l flowing fluid and the exte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n th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of top tensioned riser (Till),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is derived based on work-energy principles and the riser near wake dynamics is modeled by Facchinetti' s wake oscillator model. Then Galerkin' s 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 is implemented to derive the nonlinear matrix equation of the coupled equations and file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programs are compiled which solve the coupled equations directly in the time doma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ed results with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prediction of SHEAR7 is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on the prediction of VIV of deep water risers.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low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nmnic response of the riser is analyzed and several valuable conelusions are drawn.  相似文献   
137.
东南极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对格罗夫山不同碎石带中收集的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四个高压麻粒岩的锆石多数为变质新生锆石,仅少数保留有继承核,其年龄为2633—2502 Ma。在变质锆石中获得~570 Ma和~555—545 Ma两个阶段变质年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这两阶段年龄分别代表了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进变质和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两个正片麻岩的锆石普遍发育核-边结构,由一个发育振荡环带的岩浆核和均匀无环带的变质边组成。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存在差异,在样品GR14-3-4的锆石核部获得了1060±40 Ma的上交点年龄,其原岩可能来自格罗夫山东南部的冰下高地,而在样品GR14-5-4的锆石核部获得的原岩年龄为917±4 Ma,与格罗夫山基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一致。在锆石边部获得的变质年龄较为一致,为~530 Ma,与以前在高压麻粒岩中获得的退变质年龄相当。本次研究确认了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地区不同碎石带中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其可能普遍存在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之中。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并没有受到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而是只经历了泛非期的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38.
随着社会对遥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遥感学概论课程在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原来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无法适应现代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结合多年遥感课程教学经验,在分析该校遥感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对遥感课程改革进行探讨,构建了唐山师范学院遥感课程的内容体系,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遥感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运用于实践教学的遥感教学新思路,在遥感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9.
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的He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的3He/4He比值大部分位于7.85×10-8—9.35×10-7之间,具陆壳岩石的明显特征;碧溪岭榴辉岩的3He/4He比值相对较高,为7.82×10-6,具幔源岩石的特点。本文提出榴辉岩原岩为早期侵入陆壳的基性-超基性岩脉、岩体,在其侵入过程中与陆壳物质和古气降水进行了强烈的交换,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俯冲过程中与围岩一起俯冲至地幔遭受提高压变质作用,最后又由地幔返回陆壳。  相似文献   
140.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光照对真鲷(Pagrosomusmojor)仔、稚、幼鱼的摄食有重要影响。摄食的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0~102lx,最适光照度范围为101~102lx。103lx强光对仔鱼摄食的影响大于稚、幼鱼;100lx弱光对9d以前的仔鱼和稚、幼鱼的摄食影响较小,对9d以后的仔鱼影响较大。此结果和鱼的感觉器官发育及鱼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