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构造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强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值是表征地球介质物理化学状态、描述地震波衰减特征的重要参数。根据衰减机理的不同,可以把衰减分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论文首先强调分离地球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进而研究固有吸收衰减与散射衰减的相对强弱,对于揭示地球介质不同的物理化学状态和控制地震波能量衰减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论文选用S尾波记录来研究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对国内外多种尾波衰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范围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选用了尾波能量通量模型来分离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  相似文献   
62.
在全面认识青海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构造背景和深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震例》资料,系统总结和研究了青海东南部地区中强震前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获得了青海东南部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震例资料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3.
马玉虎  王培玲  李永强 《地震》2007,27(1):95-104
一个地震前兆观测异常所提供的地震信息一般由异常地点、异常变化量、异常持续时间以及异常完成后的延续有效时间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因此提出了用于描述地震异常的前兆信息量S值。根据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充分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西北地区67个观测资料较为连续的前兆主要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S值综合信息量时序曲线在西北地区1986年5月至2005年3月间的10次MS≥5.0地震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异常(S≥0.154)。  相似文献   
64.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5.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Ms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6.
正2019年2月20日德令哈4.5级地震后,青海省及邻区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ML 4.0及以上地震。通过跟踪分析该区ML 4.0及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2018年2月13日至4月28日,青海省内形成一条近NS向地震条带,表现在2018年2月13日青海都兰ML 4.5地震和5月3日、5日、6日青海称多ML 4.1、ML 5.2、ML 5.6地震及8月10日甘肃玉门ML4.2地震,初步从青海内部到甘肃玉门形成4级地震近NS向展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67.
应用系统整体稳定和局部不稳定两种状态预测地震的思想,根据历史地震分布及地震构造环境等选定29°~34°30′N,110°~125°E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地震活动暂定态系统.寻找其内部非线性区,判定该区域内地震活动趋势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地区.判断结果与1996年11月南黄海地震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68.
场地响应、震源参数与介质衰减的同时反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红桂  缪发军  吴晶 《地震》2004,24(4):27-36
采用Ω平方模型来约束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移振幅谱,从而实现对震源参数、介质的几何扩散特征、介质的非弹性衰减以及场地响应等参数的同时反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几何扩散较好地符合三段衰减统计模型,该地区的品质因子与频率的依赖关系以频率3.0Hz为界分为低频、高频二部分.且均符合指数衰减关系,而全部频率点的品质因子频率依赖关系似乎与四元素流变模型的Q值理论频率特征曲线比较一致。该地区中小地震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呈现出良好的双对数关系,且该地区的地震应力降与震源半径之间的关系在震源半径小于300m时与圆盘静态破裂模式理论关系较吻合。  相似文献   
69.
岩溶勘察层析成像试验:成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已知岩溶分布的地质剖面上进行超声波、地震波、电磁波层析成像试验,对弹性波速、电磁吸收分别成像,通过对不同的层析技术,方法及成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桥梁基础岩体中,进行岩溶勘察超声波层析成像效果最佳的结论,对同类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