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实现城市燃气企业内部燃气管网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为目标,设计了一套企业级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该方案以SOA架构、多线程网络GIS服务、物联网为核心技术,涵盖了总体架构、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为燃气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2.
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权函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海底隧道垂直线路设计的重要参数,影响海底隧道的造价和安全。总结了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常用的方法,包括工程类比法、数值分析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基于大量数值分析,提出了通过最小位移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方法。根据专家经验,分析了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建立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权函数法,并应用于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其研究成果对海底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3.
地应力和瓦斯压力作用下深部煤与瓦斯突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巨鹏  杨森林  王亚林  吕家庆 《岩土力学》2014,35(10):2769-2774
基于目前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均为人为控制突出口打开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制了可改变轴压、围压和孔隙压,实现突出口自行打开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仪。以典型高瓦斯矿井-阜新孙家湾矿为例,试验模拟了煤层开采深度分别为900、 1 100、1 300 m时,突出煤层临近工作面区域在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共同作用下诱导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全过程。试验利用轴压、围压模拟地应力作用,孔隙压模拟瓦斯压力作用。经相似理论计算确定了3种开采深度下轴压和围压值、孔隙压逐级增加得到了突出时瓦斯压力,并拟合了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深度、轴压、围压、瓦斯压力与突出距离、突出强度间均呈幂指数增加规律。随深度增加,地应力与瓦斯压力对突出影响增量逐渐减小。瓦斯压力对突出影响作用存在3阶段特征,分别为急剧影响增加阶段、稳定影响增加阶段和缓慢影响增加阶段,确定了瓦斯压力对突出影响变化率最大值,即瓦斯压力变化异常区与稳定区分界点为0.75 MPa,对应开采深度为350 m,与前人理论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随深部开采,地应力与瓦斯压力共同作用下煤与瓦斯突出频度将增加,但强度和破坏程度增加率将趋于平缓。所得结论对该矿深部煤与瓦斯突出机制认识和预测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徐帮树  丁万涛  刘林军  晏勤  陈诚 《岩土力学》2014,35(Z2):619-625
换乘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地下空间布局复杂,由垂直交叉的地铁车站基坑工程、联络通道、区间隧道等共同组成,通常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由于空间结构复杂、基坑规模大,采用整体模型来模拟施工过程建模困难,网格数量多,单台微机难以完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合肥市潜山路地铁车站的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位移叠加法,把复杂的地铁基坑工程计算模型剖分为整体模型和一个局部模型,将整体模型计算的变形结果作为局部模型计算的初始位移场,在该基础上对局部模型进一步开挖模拟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以单元内插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为例,通过两种方法导出整体模型的初始位移场,并将两种位移叠加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单独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位移叠加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单独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近似作为完整模型计算结果,证明了位移叠加法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可知,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比单元内插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得到的计算结果更准确。研究结果对复杂基坑工程数值模拟计算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渗流力学理论并结合Monte Carlo方法描述岩体裂隙的随机分布,研究渗流模型的尺寸效应并确定表征单元体积(REV),得到了3种开口度分布形式的等效渗透系数椭圆曲线,建立了等效渗透系数方向性的判别标准。离散裂隙网络(DFN)模型假定流体只在岩体裂隙内部流动,而不通过岩体本身渗流。基于二维离散元程序UDEC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DFN模型,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得到不同流动方向下岩体裂隙网络的等效渗透系数,并分析不同的开口度分布形式对岩体裂隙网络等效渗透系数方向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表征单元体积存在的条件是等效渗透系数保持稳定且渗透椭圆比较光滑。等效渗透系数的方向性受开口度分布形式的影响很大:当开口度-长度关联分布时,等效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当开口度对数正态分布时,等效渗透系数各向同性;当开口度恒定分布时,等效渗透系数的特性介于二者之间。变化系数(CV)是否大于5%是判定岩体裂隙网络渗透系数是否具有方向性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16.
尽管实验室尺度典型断层模型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已知,载荷、边界条件明确,但其变形、破坏、前兆及稳定性的综合数值模拟并不容易。实验室尺度模型的数值模拟可为大尺度模型的模拟积累经验,并提供某些必要的技术基础。文中主要从数值模型的角度,评述实验室尺度模型中引入非均质性和粘滑过程模拟的各种方法,着重介绍了2种模型:断层-岩石系统的非均质应变弱化模型和摩擦强化-摩擦弱化模型。在第1种模型中,提出利用事件的频次-能量释放关系的斜率绝对值的不同演变规律评价断层的不同应力状态。在挤压雁列区贯通过程中,剪切应变降对岩石破裂具有更为灵敏的指示作用,可能比声发射更为有效。在第2种模型中,通过控制内摩擦角在粘着和滑动两阶段不同的演变规律实现断层粘滑过程的模拟。尽管在提出的摩擦强化-摩擦弱化模型中未引入速度,但由于对节点的运动方程进行求解,所以节点速度在粘着和滑动两阶段将发生变化。指出以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亟待发展适于地质体材料变形、破坏及运动整个过程模拟的计算力学模型;2)亟待发展复杂断层系统中断层稳定性的可靠判别方法;3)亟待发展动力学方程的高效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7.
软岩泡水隧道锚变形破坏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软岩隧道锚锚体及其围岩泡水后变形破坏的特点,以在建的几江长江大桥为依托,开展了泡水状态(M2)和自然状态(M3)两组缩尺比例为1:30的现场模型试验。通过对各关键测点的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状态的模型锚锚体和围岩在破坏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及规律,并对隧道锚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模型锚表面还是深部,试验过程中,M2各测点(锚体外侧岩体、锚间岩体等)的位移总体大于M3测点的位移,且破坏荷载值要低于M3。隧道锚围岩含水率不同,破坏模式有所差异。对于含水率为7.39%的M2,其裂隙出现顺序为先洞脸后地表,先西锚后东锚;对于含水率为5.36%的M3,其裂隙先出现在锚体上部地表,然后出现在锚洞斜面,最后在锚碇区大量出现。此外,地形条件也会使得同一含水状态的隧道锚的两个锚体的变形有所差异。研究成果可为软岩隧道锚的修建以及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8.
昆明盆地粉质粘土土动力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动力参数是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重要的参数之一,且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本文收集了昆明盆地区域内68个场地的137组粉质粘土的动三轴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与袁晓铭的推荐值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给出的规范值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统计的土动力参数,所得的地震动参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适用性。在昆明盆地区域,本文的统计值在Ⅱ、Ⅲ类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为研究采空塌陷灾害发育特征规律及灾害发育类型,采用监测预警测试分析等实证研究作为研究方法,解决开采保护各种地面设施、预留保护煤柱等做出指导和矿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在工作面表布设地表移动测试站,进行对杨家村煤矿22采区首采面回采前、回采期间及回采后进行实时监测测试,及时掌地表平面移动与沉降情况,根据工作面布置和采煤方法等掌握其地表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0.
本文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一井地区气象站的一年多野外实地观测,收集了丰富的风的气资料,在此基础上定量化地描了该地区起沙风的分布状况、风沙流的特点和输流量的数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