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3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作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前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跨学科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之后不久,即1969年,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成立了基本常数工作组,定期为科学技术团体提供自相一致的基本常数及物  相似文献   
42.
地震经常在其他断层上诱发余震,但其机理依然难以确定。一种创新的分析使我们获得关于由地震波通过引起动应力效应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3.
受地震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近期取得成功的促使,我们研究了地震震级与单台接收的前3秒P波性质之间的关系。利用台湾宽频地震台阵的NACB台站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km的46个地震的波形,我们发现高达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特征周期的对数有线性相关关系。我们还发现,M〈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的峰值振幅存在确定性的关系。虽然更大地震的初至P波峰值振幅的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建议在现场(单台)地震早期预警操作中联合使用前3秒初至P波的特征频率和峰值振幅。  相似文献   
44.
岩石的非线弹性响应在实验室中已被广泛地观测到,但在文献中却鲜有地震学研究方面的报道,尽管这是观测到这种特征的最自然的环境。由于难以获得非线性波传播问题的解析解,因此需要使用近似方法。显然,地震波在均匀的非线弹性介质中传播时将受到非线性的扰动。这种扰动可看作是时空中初至波能量散射和传播、产生地震尾波之源。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非均匀性效应。由非线性引起的地震尾波性质与非线性大小以及地震矩有关。我们使用一种扰动方法计算散射波的振幅,并说明该方法能相当好地描述实际地震尾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5.
A.  Sagy  E.  E.  Brodsky  G.  J.  Axen  魏占玉 《世界地震译丛》2007,(5):74-80
地震时大部分断层位移发生在断层带内的主滑动面上。虽然断层面形貌对地震和断层力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地震滑距尺度上几乎是未知的。我们使用新的基于激光技术的方法绘制了10μm~120m尺度范围内的暴露断层面。这些数据提供了首个定量证据显示断层面粗糙度随滑距递增而变化。长度在10μm到大于100m范围内的数千条剖面表明,在平行滑动方向上小滑距断层(滑距<1m)比大滑距断层(滑距为10m~100m或更大)粗糙。小滑距断层表面在全部观测尺度上都有凹凸体,而大滑距断层面是平滑的,且长达1~2m的纵剖面上均方根(RMS)值小于3mm。大滑距断层面表现为光滑的、拉长的、半椭圆状的、约1m高数米长的凸起。我们推断这些凸起随断层成熟进程不断演化。这种几何学上的差别显示,在相对成熟的断层上,地震的成核、发展和终止与新断层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46.
阿尔及利亚边缘是一个地震活动很活跃的地区,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多个高震级的地震。本研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把岩土工程技术和沉积学的数据结合起来,量化评价当今阿尔及利亚边缘的斜坡稳定性问题。动三轴液化试验、固结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土力学试验,被运用在研究区收集来的沉积岩芯上。结果显示,对于2003年5月21日Mw=6.8级的布米尔达斯地震,理论评估在距离震中30km开外的沉积柱仍具有发生液化的潜能。正如对钻孔岩芯中沉积物的描述那样,我们指出薄层的粉砂质岩层是导致沉积岩在地震中变形和发生液化的主要原因。数值计算表明,斜坡破坏可能发生在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超过0.1g时,并且当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低于0.2g时,浅层的粉砂质沉积物可能会引发砂土液化。另外,把预测的斜坡破坏和海底地形图观测出的破坏迹象作比较可以得出,地震和随后的大量位移能够解释如今这个区域的地形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7.
使用2002年M7.9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地震(DFE)周围的地震形变和无震形变的观测资料,检验了余滑应该伴有颤动的假设。余滑比自发慢滑动发生得更频繁,而且已在更广泛的构造环境中观测到了。因此,伴随余滑的颤动存在与否能提供有关颤动生成的新线索。我们还搜寻了前兆颤动,即假定加速滑动导致破裂的证据。我们的搜寻在迪纳利断层地震前5天及其后3个月内的几个时段均未得到颤动。这种否定结果和一系列其他观测结果,或许都可用破裂穿透到假定的闭锁区以下到达摩擦过渡区内来解释。尽管并非独一无二,但这种解释确证了先前巨大逆冲断层和转换断层地震破裂完全延展到过渡区的模型。  相似文献   
48.
将经验格林函数基于尾波的分析应用于发生在日本震级范围为1.8至6.9的4个地震序列来测量辐射能、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我们发现这些序列的视应力或应力降对地震矩没有系统的依赖性,而且发现二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然而,我们也鉴别出了几个高能的和衰弱的异常地震事件,表现出与其他序列事件截然不同的频谱特征。这些地震事件显示出,视应力和应力降的许多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这一点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发生于2004年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因其规模巨大,并且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而得到广泛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分析大量高质量的地震、大地测量和地质数据,提出很多构造模型,以进一步了解这次地震的破裂长度、持续时间、断层几何形状、破裂速度和滑动过程等信息。一些最新的模型尽管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大尺度特征上都是一致的,例如,沿着整个长1300~1500km的破裂区域都有明显的同震滑动。块体滑动的速度非常快,足以辐射出地震波。由于这次地震的规模很大,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也促使人们创造和发展新的分析和反演方法,如多源反演、高频体波成像,以及通过卫星观测海啸浪高和重力变化等。苏门答腊巨型逆冲断层地震是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也是到目前为止资料记载保存最完好的地震,但它的一些特性与其他大的俯冲带地震看起来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50.
传统的折射与广角反射地震和重力数据的联合解译是基于大量地壳岩石弹性性质实验室研究证实的地震P波速度和密度之间众所周知的相关性。与这一方法相矛盾的一个问题是富含钙长石的岩石具较高的P波速度,而不满足常规密度—VP关系。这说明基于常规密度—VP关系的联合反演不适用于横跨大的非造山带环斑-辉长-斜长岩地块的广角地震调查,因为其组成成分富含斜长石。同时使用VP和VS计算密度模型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岩石属性的实验室结果表明密度与VS相关性很强。此外,各向同性VS与密度的相关性较VP更强,且受高斜长石含量的影响更小。即便如此,利用这一已知的密度与VS或者密度与VP及VS的相关性进行地震和重力数据的联合反演仍然十分少见。其重要原因在于暴破地震学中S波波至的质量低,因而难以得到可靠的S波速度模型。本文阐述了在乌克兰地盾EUROBRIDGE’97广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所做的地震和重力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该区缺失厚沉积体,使我们可以得到P波和S波速度模型。通过重力反演得到EUROBRIDGE’97剖面密度模型,我们利用密度和VP、VS模型的关系,将密度模型参数化。这样参数化后,经重力数据转换,可以获得密度和地震波速的关系。结果显示EUROBRIDGE’97剖面的密度与地震波速之间呈非线性和离散的关系。对相关性的分析表明,造成离散是缘于横跨该剖面的大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差异。为解释这一差异,我们对比EUROBRIDGE’97剖面上3个主要地质单元中地震速度和密度的关系和来自乌克兰地盾及另一个前寒武纪地区的岩石学资料。可见与平均密度—速度关系的偏移量是岩石的特殊矿物组合的反映,包含了不同的岩石时代和地壳形成环境。论述了如何通过密度—速度图分析,来限定地壳成分,尤其是下地壳的成分和变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