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3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减轻加州地表断层破裂的灾害,1972年加州颁布了阿尔奎斯特-普里奥罗(Alquist—Priolo)地震断层区划(APEFZ)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避免在活断层迹上建筑人类居住结构而减少这种建筑物的破坏。该法案所基于的概念是,断层未来的破裂将是最近一次破裂的继续,因此避开活动断层也就成为减轻灾害的首要方法。APEFZ法案不考虑地面震动、滑坡和土壤液化等由地震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82.
常用的地震传感器有两种,即灵敏的地震计和强运动加速计。它们的名字来自于用于检测运动的传感器、测量速度或位移的地震计和测量加速度的加速度计。  相似文献   
83.
破裂扩展方向是影响地震引发地震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表征促进潜在破裂扩展方向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加州帕克菲尔德附近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反复发生的地震序列的地震方向性。同一序列中的所有地震都有非常相似的波形并有重叠的地表破裂。我们说明,普通序列地震之间传递函数的微妙变化可以被认为是视破裂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了所有可用台站的成对地震事件以及每个序列的相对视破裂持续时间。我们反演这些测量结果,得到了序列中各单一事件相对于参考事件的视破裂持续时间的估计值。视破裂持续时间随方位的变化证实了破裂方向性。我们说明,大多数所分析的微震显示为东南向破裂。我们还说明,在给定的重复序列中,大多数地震往往显示出相同的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84.
板块构造受控于集中在板块边界的推动力和阻力,然而由观测资料所约束的高精度全球地幔流模型仍面临着计算上的挑战。我们利用最新的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将板块边界的分辨尺度下降到1km,通过分析相接板块的运动,在并行计算机上模拟全球地幔流。在上地幔中,当消减板块向下俯冲时,往往会产生弧后扩张和板片回退现象。下地幔中冷的热异常通过狭窄的高粘性的板块与洋壳相耦合,导致洋壳运动速度的下降。在海沟区域,弯曲岩石层内的粘性耗散占整个岩石层和地幔总耗散的5%至20%。  相似文献   
85.
提出了一种称为震源扫描算法(SSA)的新方法,用来绘制震源的时空分布。利用试验地点和发震时间,这种方法通过对所有台站在它们理论到时处观测到的绝对振幅求和来计算“亮度”函数。然后,对整个模型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系统的搜索,寻找“亮度”函数最大值来确定震源的时空分布。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1)不需要计算高频率理论地震图就可以获得波形信息(包括到时和相对振幅);(2)既不需要对震源的几何特征做任何先验的假设也不需要拾取预先组合的相位数据。使用合成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测试表明,这种方法是健全的并且能够在一个网格间隔中如实地还原震源结构。最后,我们通过对最近的卡斯凯迪亚北部消减带偶发的颤动及滑动产生的波形数据定位了一个典型的颤动事件,以此来证明震源扫描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用于表征估计地震动的衰减关系经常忽略地球高度可变的三维速度和衰减结构的细节。日益增多的可用衰减模型可用于使预期地震动更为精确。首先,我进行了一些测试以察看像地壳衰减、上地幔衰减和地壳厚度等几个参数变化的影响。然后,使用最近中东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衰减模型的结果提供一个具体例子。发现相同事件不同方向记录的1Hz谱加速度变化了30%~40%。因为区域整体变化性预计会更高,这种影响太显著了,在地震动估计和地震灾害评估中不能忽视。这就有可能要计算在广泛使用的一维衰减关系中没有考虑的较小尺度的一些振幅变化。  相似文献   
87.
自1988年7月起,有关部门在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荣昌天然气田以2.1~2.9MPa的泵送压力间歇性地向2.6~2.9kin的深度注入了超过100万立方米的采气废水。截止到2006年底,这项注水工作已诱发了超过32000次地表记录到的地震,包括2次ML≥5.0的地震,14次ML≥4.0的地震,及超过100次ML≥3.0的地震。我们对该地震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简称ETAS)模型及地震活动的一些统计参数的时间演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成分可被视为流体驱动的地震活动的指标,而大森定律型余震的发生率则表示了地震本身的应力触发。我们观测到注水以来地震的活动可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与注水的不同时期相对应。第一阶段对应于低速率(长时间间隔)的注水初期,绝大多数地震为大森型地震,只有8%是因外部因素(即注水)所致。第二阶段对应于高速率注水时期,具有地震活动度高,而且有相当比例(45%)的地震活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特点。第三阶段注水速率的降低直接导致地震活动下降;有超过70%的地震为随机发生,表明了外部触发起主导作用。荣昌诱发地震序列的物理机制是伴随深井注水的孔隙压力扩散作用和先前地震本身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联合作用的结果。深井注水引起的2.1~2.9MPa的孔隙压力增加,足以引起当地地层破裂而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88.
89.
2004年12月15日,在加州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颁奖典礼上,佛莱明(Fleming)奖被授予给了David Gubbins。该奖是对“在地磁学、大气电学、高层大气学、空间物理和相关科学领域内的独创性研究及技术领先”的肯定。  相似文献   
90.
Pulinets(2007)讨论了在中坜(中国台湾)观测到的地震“电离层前兆”。如果这种前兆确实存在,并且像人们所说的是由震源处局部电场引起的,那么这些电场就应在8°S,121°E附近的、中坜的磁性共轭点反映出来,而且会在该处引起类似的局部效应。我们在卫星数据中看到这些共轭效应了吗?实际上,众多的文章说,“地震发生了!我们能在地震发生之前几天看到电离层的突跳吗?是的,我们能!这是前兆!”毫不足怪。300km高处的F2层(相应的电离层)频繁地显示出突跳。由Kamogawa(2006)和Pulinets(2007)分别给出的1999年9月16日地震和10月21日地震之前几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