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本文分析了1986—1987年与1982—1983年两次厄尔尼诺过程中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区大气加热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次厄尔尼诺过程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区上空大气都是一个很强的热源区,且后一次比前一次更强;(2)两次厄尔尼诺的最强加热区明显不同,后一次的加热场分布异常偏北,前一次又异常偏南,这与同期赤道低压带的变化一致;(3)大气加热强度的明显不同主要是降水潜热的增长不一致形成的。  相似文献   
542.
姚兰昌 《气象学报》1991,49(3):343-353
本文用月平均资料详细地计算了强厄尔尼诺时期(1982年8月—1983年7月)西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加热场。结果表明:(1)西太平洋、太平洋中部赤道及其热带全年是一个范围大、强度强的热源区,而上述热源区北、南两侧的副热带则为大范围的冷源区。我国南海也有一个较强的热源区。赤道热源带的南移和加强是厄尔尼诺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2)各月大气加热场的分布特征可分为冬春和夏秋两类;(3)总加热率的月际变化明显,且有2次显著的增热过程。  相似文献   
543.
湖泊沉积物中的年纹理与近代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44.
通过对夏津县沙地杏树资源调查,摸清了现有杏树的品种、面积、产量和效益,分析了杏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杏树的更新改造及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45.
从理论和实践上,粗浅地分析、探讨了电离层变化和天线系统质量两方面对短波通信的影响及改善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6.
姚兰昌 《高原气象》1990,9(3):265-276
本文利用1986年10—12月西太平洋的考察资料和世界月平均气候资料详细地计算了西太平洋、太平洋中部热带及其邻近地区整层气柱的辐射和热量收支。主要结果是:(1)西太平洋和太平洋中部赤道及其热带海域10—12月整层气柱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强热源区,而与之相邻的赤道南北两侧的副热带海域则是较强的冷源区。我国南海也有独立的热、冷源中心。(2)上述热源区主要是降水潜热很大造成的,而冷源则是由于整层气柱辐射支出多形成的。(3)热源区的月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47.
本文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方法,以天气雷达回波参数和气象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判断强对流天气和作短时预报的方程,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讨论、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这是判断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逐步判别法不仅能预报强对流天气的有无,还能预报其强度等级。  相似文献   
548.
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12°N以北的南海海区(以下简称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南海沉积物样品94个,用Jarrell-Ashl·160等离子体多道直读分光计15个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测定。统计结果表明,南海沉积物中稀土平均含量为152ppm,是L.A.Haskin等人所计算的沉积物稀土总量(150—300ppm)的下限。统结计果还表明,随着沉积物中粘土加粉砂含量的增加,稀土含量一般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49.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忠  古森昌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学报》2002,24(5):141-146
南海的深海碳酸盐沉积及溶解作用包含极其丰富的信息,既由于陆源物质供应而关系到陆地风化作用速度及气候问题,又通过海水生产力和碱度涉及大气CO2含量的变化[1~2].南沙海槽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大陆坡与南沙台阶之间,构造上处在南沙海槽北断裂和南沙海槽南断裂之间的断堑带,南沙台阶有众多的海山、礁盘与槽谷,东南坡直下南沙海槽,其坡度变化为5°47'-2°23'-1°57'[3].研究区为7°N以南至曾母暗沙浅滩、112°E以东至加里曼丹岛西北大陆坡的海区,本文称之为南沙海槽南部海区.  相似文献   
550.
超声浪潮仪是为港口建设、石油开发和海洋学研究提供连续观测波浪和潮位资料而设计的。1974年我所应某工程和海南岛洋浦港建设工程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了LC-I型和LC—Ⅱ型~1超声浪潮仪,收集了大量的连续性海浪和潮位数据资料,提供了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