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4th WCEE)期间,中国地震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对国际同行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32.
利用合理的数值模型,对区域性的强震活动性分析,是近些年来地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讲,区域性强震演化的理论与数值模拟模型都是多尺度问题,对该问题的充分研究需要借助于大规模并行数值模拟技术.侧重于基于千万有限元网格技术,采用大规模并行有限元计算手段,对该问题的理论建模与并行数值算法实现,以及如何应用到对川滇地区区域强震演化过程的模拟进行了具体论述.本研究的关键目标是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一个大规模数值预报模拟平台系统.  相似文献   
33.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近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本文阐述了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34.
赵祎喆  吴忠良  蒋长胜  朱传镇 《地质学报》2008,82(12):1778-1787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的、水平方向的形变,因此有理由怀疑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否反映现今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的全貌。我们采用类似于Kostrov方法的思路,利用最近30 a的地震资料,试图研究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并与其相邻的断裂进行比较。利用ML2.5以上的微震资料,给出了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累积Benioff应变,并根据震级频度关系计算了a值的空间分布。作为对照,同时计算了龙门山断裂邻区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各区域内的累积Benioff应变和a值。结果表明,在与地质学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在与GPS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深度上,并且不仅考虑到水平形变,与周边的断裂带相比,龙门山断裂带其实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断裂带。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回溯性地观察到微震活动的一些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似乎很难用于该地震的预测。我们讨论了相关的观测资料分析对于汶川地震的成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许志琴  李海兵  吴忠良 《地质学报》2008,82(12):1613-1622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震撼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及其余震尚在继续的特殊时期,快速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科学钻探(WFSD),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继续对余震进行有效监控以及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的极佳机遇。2008年11月6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开工典礼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举行,标志着地震机制的研究跨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对科学钻孔的直接取样,多学科观测和测试,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组分、结构和构造属性,重塑地震断裂带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提高未来地震的监测、预报或预警能力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6.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测试验场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本文回顾和评述了地震预测试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对地震预测试验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7.
通过地震分布及地震机制解所反映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俯冲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研究了俯冲带深部形变及650km间断面的穿透问题.日本海Benioff带较直,连续性较好;鄂霍次克海Benioff带弯度稍大,220-320km深度之间地震很少.两俯冲带在浅部及深部地震密集,100-200km深度之间有双地震层.应力状态随深度变化,200km深度以下P,T轴方向相对集中,P轴接近俯冲方向,在约100-200km深度附近,P,T轴均接近俯冲方向.观测和理论地震图拟合分析表明,地震断层面走向接近俯冲带走向,断裂的结果使俯冲带在深部倾角变小.  相似文献   
38.
臧绍先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1,13(2):129-138
研究了南海、中印半岛及邻区的地震分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的边界。此外,一些浅震主要集中在缅甸西部和中缅边界。研究了Benioff带的形态。在爪哇海沟、菲律宾海沟,两板块耦合得不好;在缅甸山弧、安达曼-尼科巴岛弧下,俯冲的印度板块向NNE运动。由震源机制解及断层运动推断,主压应力方向在缅泰西部为NNE,在南海为NNW或S-N,与板块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40.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是实验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地震科技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进展,是中国地震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思考与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