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非参数辨识,在线性时不变假设下,对由太阳风变化引起的地磁场扰动进行了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给出了地磁层对太阳风变化响应的宏观外部描述,同时还得到了较好的地磁扰动预报结果.本文不仅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系统)进行了分析,而且也对多输入单输出系统(MISO系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太阳风引起的地磁扰动的系统辨识一文的姊妹篇,本文利用参数系统辨识方法,对太阳风-磁层耦合系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地磁扰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地磁扰动被认为是太阳风能量耦合进入磁层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磁层内能量的输运和耗散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太阳风-磁层系统的非线性情况进行了讨论,建立了Dst指数与太阳风参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给出了由此得到的地磁扰动计算结果.同时还利用1967年2月3-12日和1980年12月16-23日的两次事件,对已得到的函数关系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证结果不仅对模型的合理性、普适性做了很好的说明,也表明这种非线性函数关系作为定量的地磁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壳运动新特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通过对华北地区GPS资料、垂直形变资料和山西断裂带GPS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2001年的地壳运动与以前有一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①首都圈地区的垂直运动强度有明显的提高,并在京西地区形成了四象限形变图像。②山西断裂带北段水平运动与趋势运动几乎相反,以代县为中心,北部区段相对向东运动,南部区段相对向西运动。③华北地区1999-2001年水平运动的变化特征为:天津-大同地带差异性活动最为突出,失去了原有的左旋活动特征,并显示有东西向挤压的迹象;北京地区则表现为南北向挤压。这样的结果可能表明,华北目前存在着应力扰动或调整的行为。若这种行为持续作用,未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强度将会有所提高,大同至天津之间的区域及以代县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则可能成为未来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一个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4.
山西断裂带活动趋势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 6期复测资料 (1996~ 2 0 0 1)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趋势及动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1)现阶段趋势性活动表现为北段向西运动 ,南段向东运动 ,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性质 ;但趋势性活动强度并不高 ,断裂带从南到北在垂直方向上的趋势性差异运动分量为 3mm a左右 ;该带的南北向伸展运动量也只有 1mm a ,而且主要发生在断裂带的北段。 (2 )趋势性运动所反映主压应变场的方位角为 72°。 (3)每年间的活动性质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 ,并偏离趋势性活动 ,由此所推算出的应变场参数不能反映基本应力场的物理特性。 (4)高频运动 (每年的 )不但存在而且复杂 ,强度是趋势运动的数倍。 (5 )无论是长趋势性活动还是每年的活动都看不出区内任何一条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运动(包括走滑运动 )。趋势性运动结果不仅验证了华北地区西界受力“南强北弱”的基本特征 ,而且一直持续到华北腹地。断裂两侧无明显的差异活动可能说明板内各块体之间的差异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渐变来完成的 ,并不是以某一条断裂或狭小条带为界的突变过渡来实现的。动态活动明显存在则可能表明 :(1)在基本应力场的大环境下存在着应力扰动行为。 (2 )由于介质的物性存在着差异 ,区域应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为地磁扰动系统辨识研究系列的第3篇文章,首先对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建立一个含有待定参数的物理模型.然后利用参数辨识方法,具体地确定这些参数和函数,从而得到一个完整而确定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对这一模型的实用性和可信度进行检验.另外,还选择1972年8月事件进行了一次预报实验,即根据太阳耀斑的观测,利用HA方法和文中得到的模型,分两步实现对地磁扰动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海蟑螂在中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半陆生甲壳类生物,常栖息于近海岩礁的石缝中。海蟑螂野生资源量巨大,饲用与药用效果明显,且适应能力强,有很高的科研和实用价值。实验评估了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从出生到60日龄的生长表现,发现在45日龄后,个体体重增加开始明显加快。60日实验期间幼体增重率为7 746.51%,特定生长率为7.27%,高于其他甲壳类生物。幼体体长和体宽呈现相近的增长趋势,且体长的增长快于体宽。回归分析显示海蟑螂幼体体重与体长、体宽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和0.87,故可以通过体长和体宽估算其体重。实验首次实现了海蟑螂幼体的全人工培育,为其成为经济虾蟹类研究的模式动物打下了基础。且实验证实海蟑螂幼体生长速度非常快,有利于人们对其种群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浅析庐山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庐山是江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在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宜于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对庐山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庐山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庐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逆化、热岛效应等五大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庐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土壤氡测量技术是地热地质勘查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是确定隐伏断层和地热流体富集部位。本次笔者在研究区进行了点状网度控制和剖面线状追索两种方法的土壤氡测量工作,野外共采集1 904组数据。根据松散堆积地层物质来源的不同,对数据采用了分区和分段处理方法,发现区内不同地层土壤氡值背景有很大差异:变质岩碎屑堆积背景值为392.1 Bq/m3,花岗岩碎屑堆积为1 930.2 Bq/m3,正长岩和花岗岩混杂堆积为1 571.1 Bq/m3。统计了数据的离散程度,确定了异常下限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内土壤氡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土壤氡高值分布对隐伏断裂位置和地热异常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