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合肥市郊的大兴镇和义城镇地区水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批量平衡法初步研究了重金属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热力学,据此分析研究水稻土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在施磷情况下两种水稻土对三种重金属Cd,Hg,Pb吸附自由能均为负值,是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进行的过程,是物理和化学吸附并存的过程。两种水稻土对三种重金属Cd,Hg,Pb吸附过程均是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森林覆盖区金矿体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探讨金矿体土壤离子电导率成份是由哪些种类离子组成,弄清不同种类离子的含量变化关系对电导率的贡献大小,为解释金矿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虎拉林金矿的研究:(1)在已知的金矿体上测出了清晰的电导率异常,异常呈典型双峰形态"兔耳"状或"锯齿"状, 异常垂直指示金矿体的赋存位置.(2)弄清了金矿体组成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离子成份特征,其成份主要是HCO-3、SO-24、Ca2 、Cl-、K 、Na 、F-、Mg2 、Mn2 等一套水可溶性离子,经过相关分析得出金矿电导率异常与各水可溶性离子的相关系数是HCO-3>Ca2 >SO2-4>Cl->K >F->Na >Mg2 >Mn2 .(3)在未知区的找矿预测中找到3个具有成矿远景的离子电导率异常.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在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区开展研究,在铜、镍矿体上同步垂直出现了Cu、Ni、Co、Pt、Cr、Sr异常.异常值的高低排列顺序是Cu>Ni>Co>>Pt>Cr>Sr,呈明显的电化学异常标志.对铜、镍矿的电化学溶解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当铜、镍矿标本电解到24 h,其溶液中的Cu2 、Ni2 、Co2 离子质量分数分别达到2.2×10-6、1.8×10-6、1.5×10-6,充分证明铜镍矿床不但能产生电化学溶解,而且电化学溶解能力较强.经过在吉林红旗岭矿区深部找矿预测,发现3处具有成矿远景的地电化学异常,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庐枞盆地科学钻LZSD-01是"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在庐枞盆地施工的中国大陆科学钻预导孔,该钻孔终孔深度3008.29m,成功揭露了庐枞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本次工作对科学钻深部的隐伏正长-二长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钱铺隐伏正长-二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2.6±1.2 Ma、133.28±0.4 Ma,属于盆地砖桥火山旋回末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浆岩具有硅近饱和、高铝、高碱富钾、低钛,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指示隐伏岩体为橄榄玄粗质岩石。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推测岩浆源区可能为EMI型富集地幔,元素的演化趋势显示斜长石、辉石、钛铁矿为主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岩浆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05.
东戈壁钼矿床处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的中部,是该地区三叠纪钼成矿带的代表性矿床之一。东戈壁矿床赋存于石炭系干墩组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中,隐伏于矿体下部的花岗斑岩为其成矿岩体。文章对东戈壁钼矿床成矿岩体进行了地质特征、岩相学、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东戈壁花岗闪长斑岩的斜长石为中长石-更长石-钠长石系列,钾长石为正长石,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东戈壁花岗斑岩为高硅(w(SiO_2)73.36%~74.34%)、高钾(w(K_2O)4.49%~5.61%)、弱过铝质(A/CNK:1.03~1.14)的特点。成因研究显示东戈壁花岗斑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环境的地壳源区,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显著分离结晶形成的高分异岩浆岩。通过对同一时空背景下的东戈壁和白山2个钼成矿岩浆岩开展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东戈壁钼矿床花岗斑岩与白山花岗斑岩分别具有地壳源区和地幔源区的特点,是不同岩浆-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6.
桂林郑钼矿床位于江南隆起带与下扬子坳陷带之间的过渡带内,是皖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钼矿床。本次工作对桂林郑钼矿床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体进行了地质特征和岩相学观察、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桂林郑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27.6±1.5Ma,为早白垩世,对应于江南过渡带三阶段(149~137Ma、134~119Ma、116~110Ma)成岩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桂林郑花岗斑岩富集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低Sr高Yb特点,亏损Nb、Ta、Zr、Hf高场强元素,为高钾钙碱性-碱性的A1型花岗岩,岩浆源于中下地壳,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通过成岩年代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显示,桂林郑花岗斑岩体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是该钼矿床的成矿岩体。  相似文献   
10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6,他引:6  
周涛发  范裕  王世伟  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2017,33(11):3353-337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成矿模式。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总结工作:(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4)补充和完善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成矿模式,并初步构筑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综合成矿模式。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体成岩成矿作用总体上分为走滑挤压阶段(146~135Ma)、走滑引张阶段(135~126Ma)和拉张伸展阶段(126~123Ma)等三个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作用导致的壳幔过程,引发含元古代弧岩浆岩源区活化和中生代的构造活化("双活化")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8.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涛发  岳书仓 《矿床地质》1998,17(Z1):149-152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近年来与成矿带有关的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和成矿规律等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本文分析与总结了区域成矿基底特征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系列、构造、地层、岩浆岩,以及含矿流体来源、演化及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9.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10.
隐伏矿体三维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三维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当前隐伏矿体找矿勘探的实际需要,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隐伏矿体三维综合信息定量预测流程和方法。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及地质数据库管理、三维地质建模及地球物理数据融合、地质特征空间分析及控矿因素提取、多维多元控矿信息融合及预测信息集构建、隐伏矿体三维定位定量预测等多方面内容。由于方法综合了地质体三维建模、多维空间分析技术、地球物理方法以及预测方法,因此可有效提高三维成矿预测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在宁芜盆地分别针对矿田和矿区尺度,开展了中、大比例尺的三维成矿预测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可有效地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定位定量预测,能够服务于今后的新老矿区隐伏矿体找矿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