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安徽安庆铜矿床硫的来源及转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2.
安徽安庆铜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涛发  岳书仓 《地球科学》1995,20(6):705-711
安徽安庆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复杂,不能用单一硫源或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来解释,本文依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硫从硫源地质体转移到成矿热液中的6种可能机理(模型),并确定了矿床的硫源。  相似文献   
193.
为了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首例独立铊矿床—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的热液改造期成矿时代,对矿床中早晚两阶段10件萤石样品进行了SmNd同位素测定,得出早、晚两阶段萤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6±3.0Ma和79±11Ma。结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独立铊矿床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燕山期,并在燕山期末发生过一期热(泉)活动的叠加。该矿床的发现指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晚燕山期低温成矿事件和可能的低温成矿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以铊为代表的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和以铜(铁)金为代表的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成因关系,为同一热液流体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4.
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涛发  李湘凌  袁峰  范裕  张鑫 《地质论评》2008,54(4):515-522
受矿业活动影响,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清除土壤中重金属的一种有效、经济的生态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等方式,植物固定技术是利用植物阻隔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而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则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移除。本文系统总结了迄今在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固定和植物吸收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现状与进展,包括矿区超富集植物筛选、超耐受性植物筛选、提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高效活化剂以及降低重金属迁移能力的化学钝化剂研究等。提出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5.
庐枞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背景   总被引:54,自引:32,他引:22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划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等四个喷溢堆积旋回.盆地内火山岩浆活动起止时间约为136~124Ma,均为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庐枞盆地4个旋回火山岩岩浆具有同源关系,源于性质接近于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各旋回火山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结晶分异作用,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地壳物质混染;火山岩由早到晚(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双庙旋回→浮山旋回)具有向高钾、负Eu异常增强、结晶分异作用增强、岩浆分异程度增高方向的演化规律;庐枞盆地早白垩世存在由挤压-拉张过渡背景转为典型张性背景的构造转换,转换时间约为130.5Ma左右,龙门院、砖桥旋回火山岩形成于挤压-啦张过渡的构造背景,双庙、浮山旋回火山岩形成于典型的拉张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6.
东天山自然铜矿化带矿石的有机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峰  周涛发  张达玉  范裕  刘帅 《岩石学报》2008,24(12):2701-2712
新疆东天山地区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化带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内,自西向东有十里坡、黑龙峰、长城山、东尖峰等主要矿(化)点。本文基于有机质中氯仿沥青“A”及其组分(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及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烷、甾烷)的分析,研究自然铜矿化带矿石的有机质特征及其与自然铜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铜矿化带矿石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海相页岩; 有机质总量及氯仿沥青“A”含量较低,应不存在强烈的后期有机质叠加; 各主要矿(化)点的自然铜矿石中,氯仿沥青“A”含量及主要生物标志物特征值均具有变化范围小的特征,其有机质来源一致,并可能经历了相同的成矿作用过程,应无强烈的后期流体改造作用; 自然铜矿石中有机质的成熟度高,热液作用过程中有机质以热解为主,生物降解作用较弱,并指示了高盐度及还原环境,有机质对自然铜成矿的作用与滇黔地区玄武岩自然铜矿床相似,有机质对热液流体形成强还原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有机质特征显示,自然铜的成矿以火山活动间歇期的同生火山热液成矿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9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新发现钨多金属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铁铜矿集区,产出一系列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最近在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地区,首次发现了钨多金属矿床,这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钨矿化,为矽卡岩型。钨矿化主要呈浸染状或脉状产于东顾山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与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及钼、铜、铅锌硫化物。钨矿化主要发育在华南地区,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过渡带及以南的扬子地块如江南隆起等地发现多个新的大型钨矿床,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直未曾发现。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钨矿床的发现,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除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外,也有钨的成矿作用,指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前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其他矿集区要重视和加强钨矿化的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98.
安庆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矿田成岩-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及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分析了安庆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矿田形成的成岩成矿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9.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区以燕山早—中期为主,皖南—浙西地区以燕山中—晚期为主。燕山早期两大动力学体系的转换(160Ma~170Ma),NE向赣东北深大断裂的线性拉张减薄作用,引起幔源岩浆上升并与地壳相互作用形成赣东北斑岩体;燕山中晚期(<145Ma),皖南与赣东北的动力学背景趋于一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使上溪群或成分类似于上溪群的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皖南—浙西地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相似文献   
200.
前人对皖南-浙西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变形期次、特征和构造样式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区内盖层褶皱变形调查与解析,除印支早期褶皱和燕山期构造外,新识别出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褶皱。加里东期褶皱样式主要表现为大型中常至开阔褶皱,且均为复式褶皱;次为小型紧闭褶皱,二者可能为从属性质。其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印支早期褶皱样式主要为中常线形褶皱,其轴迹呈北东向;晚期表现为中常至开阔褶皱样式,轴迹呈北北西或近南北向。燕山期构造主要为盆地和断裂构造。早白垩世早期,表现为同沉积宽缓向斜,构造线呈近东西向;早白垩世之后,主要表现为断陷盆地和断裂构造,构造线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各期褶皱叠加明显,形成"L"或"厂"字型组合特征,或形成构造穹窿-盆地组合。深入研究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区域构造格架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