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徐州市地下水长期无节制开采和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多种环境地质问题,建立了与研究区裂隙岩溶含水层相适应的地下水流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考虑到大气降水的多寡及其分配状况是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最终决定因素,同时建立了研究区大气降水的时间序列模型,并应用于评价该区地下水资源,从而在宏观上为徐州市合理开采裂隙岩溶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对我国其它类似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飞  刘建立  朱学愚 《中国岩溶》2002,21(4):263-268
本文详细研究了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的水力特征,探讨了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针对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建立了规划管理模型,为合理开采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提供了科学依据。模拟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但由于开采强度极度不均,市区已处于超采状态,需要调整开采布局,以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53.
跨断层形变测量是正在发展中的动态大地测量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求新的研究方法。本文把观测台视为一个受控于地壳和大气层的多因子信息系统。从结构、环境和功能的概念作整体动态系统分析。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定量指标“SD”,“RP”和“IL”。 用系统辨识和时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灰箱模型。它能模拟和预测实际系统的复杂变化;分离环境效应、构造运动、从强干扰背景中自动识别异常。用熵变换的方法建立了信息传输模型,它能全面评定台站的地震前兆价值。 实际应用于全国十个典型台站,全过程全信息的研究,效果良好。如科学地证实了地表形变效应,其量级(10~(-5))高于观测精度与可能的前兆信息,故而不可忽视。具体地评价了各类观测系统结构的优劣、各台的实际信息分辨能力(0.03—0.18毫米)和地震前兆信息水平(10%—40%)。肯定了1975年海城大震前金县台异常的可靠性,对过去肯定的某些震例提出了质疑。并为今后本手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方法的基本优点在于客观、定量、实用,比传统方法更有利于研究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54.
本文首先给出了守恒系统与耗散系统的性质与运动规律和开放的耗散体系的自组织演化行为,进而给出了由大区域构造网络所组成的蕴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的论证,并分析了该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和时空演化的吸引子。以京津唐地区为例,使用单序列的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方法(时间域)和多时间序列的复杂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空间域),由大灰厂形变水准资料的计算得出大地震前具有减熵、降维和Lyapunov指数上升的变化趋势,由该地区12个形变台站组成的前兆场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得到一个2.9维的分形分布、4~5年的可预报期限(K_1=0.0885)和一个正的Lyapunov指数(0.09864)。这表明系统的时空分布沦入一个浑沌吸引子中,具有分形结构和自组织演化行为以及临界失稳的共性。  相似文献   
55.
板内地壳形变系统动力学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56.
应用CUSP(尖角)突变模型研究了板内边界带地壳形变与强震的危险性判定及其预测的方法,并以鲜水河断裂带1973~1982年的动态大地测量和地震活动数据作了验证。结果表明:(1)强震前该断裂带地壳形变与蕴震系统经历了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近于临界状态的过程。(2)系统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在不同的观测点位具有同步性和持续性,且持续的时间与未来的地震强度有关。(3)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时间、震级、位移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7.
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8.
基于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战略,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文化的视角,反思学科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观测理论与技术的“引擎”作用;观测数据挖掘与理解;多尺度动力系统模拟;推进预测进步;学科框架与科学认知途径等。  相似文献   
59.
GPS时间序列及其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IPSY软件解算的站点坐标时间序列,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向坐标与纬向坐标的趋势变化反映了各站点在全球板块中的运动; 垂直方向的趋势变化揭示的可能是大尺度的构造信息, 也可能是站点周围局部运动的反映. 分析还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近乎1年的年变周期,但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最后, 就该时间序列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GPS时间序列对该地震的孕育过程反映明显,并根据时间进程及异常特点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 块体受力状态的变化、应力积累和能量的快速积累与缓慢释放. 在8.1级地震孕育的初始阶段和临震、同震及震后恢复阶段, 垂直方向的异常占据主导地位,初始阶段垂直方向的异常运动导致断层间闭锁; 而在地震孕育的中期,各块体间水平方向的差异运动则占主导地位,它是引起能量在断层闭锁段积累的重要原因.    相似文献   
60.
仙女山断裂北端地块微动态倾斜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周坪定点形变台的资料,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频段(周期)的信号识别。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对蓄水效应有较好的响应,主要在数据的长趋势项(周期稍长的细节层)有反映;三峡库区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说明蓄水使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了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