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压气沉箱工法在日本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桥梁基础建设的施工中。本文以日本东京临海副都心彩虹大桥(Rainbow Bridge)为例,简要地介绍了超大型吊桥锚固压气沉箱基础的建设概况以及施工管理上的特点,供有关设计施工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内徹 《地震学报》1997,19(6):586-589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地震大小的分布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定律.我们根据矩方法引入b值谱的概念,用于研究实际震级分布对该定律的偏差.这使我们能描述地震的震级频次分布的特征.用这种方法分析表明,实际的地震大小分布有较大变化,有时明显地偏离通常假定的G-R公式.   相似文献   
13.
New indexes and method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冯德益)(大内)Newindexesandmethodsinearthquakepredictionresearch¥De-YiFEN...  相似文献   
14.
Pi-SAR极化数据与K分布指数估算森林生物量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02年和2003年日本Pi-SAR全极化数据,研究日本北海道苫小牧森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雷达后向散射系数随森林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大并迅速达到饱和,L波段雷达数据饱和点约为40t/hm2,X波段仅约为20t/hm2.在SAR数据统计分布中,K分布的指数参数在饱和点以上仍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且HV极化方式时相关性最高.根据交叉极化数据K分布的指数参数与森林生物量的关系,本文估算了23个观测点的森林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准确率为85%.因此该算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银因其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茵活性和低毒性而在医学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银离子(硝酸银)和含银不锈钢的抗茵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10^6CFu/mL的初始接种浓度下,银离子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茵的最小抑茵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2,6,8mg/L和2,8,10mg/L。大肠杆菌经8mg/L的银离子处理2h后,有99.9%以上的细菌被破坏。含银不锈钢也表现了较强的抗菌性能。在普通的、银合金和银涂层的sus304不锈钢表面附着的单层生物膜浸泡在PBS溶液中3d后,经CFDA-DAPI双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获得的假单胞菌的平均存活率为98.0%,38.5%和15.1%。  相似文献   
16.
据说台湾是典型的碰撞带,而日本是典型的俯冲带。但正如日本也有碰撞带(伊豆)一样,台湾亦有像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等俯冲带。虽然不能说两者的碰撞带和俯冲带在几何学上的排布完全一样,然而它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图1)。首先,两者均为火山弧相互碰撞,而其两翼都有俯冲带。例如,伊豆,由于太平洋  相似文献   
17.
日本压气沉箱工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许多先进的技术最初发端于欧美,但其现代应用水平却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压气沉箱工法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及其开发应用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压气沉箱技术引入日本的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回顾了这种施工工法从人力作业到无人化、自动化的进化过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尚未引进该工法之前,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背景性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于1993年9月通过对241A,24KU,SS41三个不同钢种极化曲线的测定,对镜层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的测定及X线分析,研究在海水一海气交换界面区锈层在腐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海一气交换界面区的钢由于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其阴极电流均较裸钢为大,这说明锈层的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锈层本身的还原时间和还原电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评价钢材本身耐腐蚀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19.
李振泽  勝見武  乾徹 《岩土力学》2011,32(Z2):279-283
最新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溶质运移现象受化学渗透和土壤表面电荷的多重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卫生填埋场衬垫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淤泥脱水问题也愈加严重。为了综合研究水头,电场和化学渗透等物理作用对离子在土壤介质中迁移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新的多场耦合模型。该模型用有限元法取得数值解,并且利用移动边界成功实现了对淤泥脱水和填埋场衬垫系统中水溶液和化学溶质迁移问题的数值模拟。对于衬垫系统而言,化学渗透现象和渗透电势两者均可减缓溶质击穿土层的时间,有助于延长衬垫的工程寿命。对于淤泥脱水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力渗透系数和电渗系数分别是主导压滤式和电渗式脱水处理的主要变量。孔隙淤堵是压滤脱水中最主要的问题,土工织物表面所积聚的滤饼会导致水流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1971年8月在大阪府大和川以南的南部地区,首次发生了光化学反应造成大气污染(以下称为光化学烟雾)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已查明当时的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情况与该地区观测到的高浓度氧化剂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从当时大气中氧化剂、臭氧等其他污染物的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变化状况看,观测到的高浓度氧化剂和臭氧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物。这样,光化学烟雾的发生,与以前的二氧化硫气体、悬浮微粒等一次污染物造成的高浓度大气污染的发生一样,气象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污染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造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点上,与以往一次污染物引起的大气污染略有不同。而且,这种化学反应是在大气中发生的,因此可以直接作为表示大气污染加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