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该区地壳5层结构和速度分布模型,并结合该测区的地质、地震、地热和矿产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2.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过程(对S和L)和场向电流(对S)的不同。两极区磁场结构的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2)两极区内源电流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归因于外源施感场(电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极区地下电导率的不同。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南极区地下电导率高于北极区  相似文献   
23.
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概率成像法、α中心法、遗传算法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2-D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首先,根据概率成像结果指示出的2-D地质异常体的相对电性和大致分布范围,合理地确定出α中心的位置与强度系数的变化范围.其次,以α中心法作为2-D地电结构的正演手段,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出各α中心的强度系数.在此基础上, 应用α中心法重新构建出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分布.通过对均匀半空间中赋存2-D地质异常体模型的反演试验,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鄂尔多斯地块深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反应出鄂尔多斯地块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具有深根的完整的刚性块体,尤其在鄂尔多斯北部以及河套地堑发现有大范围的下地壳-上地幔低速低阻物质,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人们对鄂尔多斯地块的认识将发生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布设了一条穿过鄂尔多斯地块、河套地堑和阴山造山带的南北向大地电磁剖面,试图通过深部电性结构的探测提供更多信息.该剖面全长约850 km,共布设54个宽频测点和17个长周期测点.二维和三维反演结果均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以38°N为界,南部和北部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地壳至上地幔15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表现为高阻,具有刚性克拉通的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到河套地堑之间下地壳出现低阻层,特别是鄂尔多斯北端与河套地堑接壤地段,深部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下地壳-上地幔低阻异常体,该异常体从河套地堑开始,横向上向南延伸到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约200 km,纵向上从下地壳向下延伸到上地幔(约100 km深度).根据该异常体的空间特征,参考该区地震波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我们认为鄂尔多斯北部及河套地堑中下地壳到上地幔存在热物质,其原因与深部的构造活动有关(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侧向流动等),这一情况可能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岩石圈深部正处于被改造(或者破坏)阶段,这对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深部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5.
通过在高压(1.0-2.5GPa)和高温(53-1173K)条件下,取得花岗岩、玄武岩和辉橄岩三种岩石的一些电导率实验结果.讨论了这几种岩石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变化,在温度为53-1173K的范围内,电导率发生了3-5个量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同岩石的部分熔融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岩石圈热状态及其东西部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青藏高原几条地球物理研究剖面,并对其地表大地热流和岩石圈温度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温度场分布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进一步论述了青藏高原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差异、热差异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27.
对中山站附近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km,在地壳内22km处有一高导层  相似文献   
28.
福建东部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至1987年我们在福建东部做了深部大地电磁测深,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1.福州、漳州两地区存在上地幔软流层的隆起(底辟),岩石层变薄,并有次级底辟发育于20-30km深度,说明地幔热活动强烈,两地热田有深部热背景. 2.惠安至龙海一线大致呈北60°东为一低阻断面,该断面的地下电性结构和洋壳地电结构相似,推测该断面是向上仰冲的古洋壳与陆缘的缝合线. 3.永春、同安地区壳内高导层埋深明显比其它地区浅,是有希望的地热远景区,需进一步做工作.  相似文献   
29.
攀西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攀西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可划分为三个条带:丽江至华坪、华坪至会理和会理至巧家。三个条带内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异,反映出本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测区内沉积层厚度为3-5km,其电阻率小于30Ωm。在地壳中约33km深处有一低阻层,厚度为5-12km。在红格和华坪两测点之下,深度为82-90km处出现第二个低阻层,它们指示出软流层顶部埋深。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地壳物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各块体和断裂带的地壳深部物性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在横向和纵向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冈底斯块体尤为突出. 由于受印度大陆的挤压, 壳内高导层在冈底斯块体中向北倾, 且不连续. 但在羌塘和巴颜喀拉块体中基本上呈水平分布, 且较厚. 金沙江断裂带在玉树附近向北倾斜, 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带基本上呈垂直分布. 重力布格异常南北两端较高, 高原内部较低, 察隅-沙马尚未达到重力均衡, 呈明显的负异常, 表明该地区正处在快速隆升的阶段. 此外在不同的块体内和断裂带上, 地磁异常的变化十分明显, 由南向北磁异常的强度和变化幅度明显地减弱. 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观测与研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研究区域内块体和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