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用接收函数研究川滇地区国家地震台下地壳厚度及波速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的方法,对川滇地区的昆明、腾冲、成都和攀枝花等4个国家地震台的台基下方不同方向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地震台台基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基本在50km左右,波速比为1.62~1.69,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不因方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腾冲地震台台基下方的地壳厚度有着比较明显的方向性,东北方向厚为40.7km,东南方向为49.7km,两个方向的波速比相差也很大,差值达到0.2;成都地震台台基下方莫霍面的深度在40km左右,但是东北和西南方向要加深8km,两个方向波速比相差0.13;攀枝花地震台台基下方的地壳厚度比较稳定,厚度在60km左右,波速比变化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ldquo;十五rdquo;(2001——2005年)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地震局完成了ldquo;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rdquo;项目建设,将所有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全部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并新建了一些数字化地震台站,标志着中国的地震观测已进入数字时代.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规模、布局原则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3.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has comple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CEA has accomplish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of the existing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set up a number of new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This indicates full digitization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scale,layout principle and major functions of the up-dated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reg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and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for volcano monitoring and mobile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4.
以西安地震台1992年至2000年记录到的853个远震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为基础,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的方法反演了西安地震台台基的一维速度结构及莫霍面深度,结果表明,西安地震台下的莫霍面深度为39.7 km,P波速度6.59 km/s,P波与S波速度比为1.65.在反演台下一维速度模型时,对接收函数分别进行了算术平均和4次方根的叠加,对这两种不同的叠加得出了相应的反演结果.由于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在计算的过程中,加入了平滑参数来约束反演结果,并选择了0.2,0.3,0.4等3个平滑约束值,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台基一维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95.
柯坪地区下志留统储层性质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露头浅钻取样分析发现,柯坪地区志留系下统柯坪塔格组的储层性质与塔北及塔中地区差别较大。柯坪地区的砂岩储层以粉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处于晚成岩A2期,孔隙度主要为2%~6%,平均4.47%,渗透率主要为(0.01~0.1)×10-3μm2,平均0.06×10-3μm2,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而塔北及塔中地区以低孔低渗和中孔中渗为主。研究表明柯坪地区成岩压实、石英次生加大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层经历长期深埋藏和短期浅埋藏,使成岩压实减孔率达30.4%;胶结作用所减少的孔隙量一般为1.5%~8%,致密胶结段可达10%~11%,石英次生加大所减少的孔隙量一般2%~4%,致密胶结段可达6%~8%;溶蚀作用及次生裂缝对储层物性改善不大,一般增孔量4%左右;成岩中后期强烈挤压构造运动对储层性质有重要影响。储层演化史表明晚二叠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是油气聚集成藏期,随后遭后期构造运动破坏,油气逸散或发生氧化作用,柯坪塔格组含沥青砂岩即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
韩光洁  孙丽  杨志高 《中国地震》2023,39(3):680-688
利用远场台阵反投影技术可以较少地依赖先验经验,于震后快速获得震源破裂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并据此估算矩震级。本文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宽频带台阵记录到的远场直达P波数据,基于反投影方法,对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W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震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破裂走向以NE-SW向为主,地震能量在10~20s集中在震中距10km范围内释放,与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亚特拉斯山脉走向基本一致。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结合在全球分布均匀的GSN台网记录到的P波最大位移数据,在震后约15min即可快速估算出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7.0,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
青海省地震灾害形势严峻,在地震灾害不能准确预报的条件下,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危机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结合现实对本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教工作的对策措施提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8.
我国是海岛大国,由于海岛四面环海水,与陆地相比,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海岛与大陆领土一样拥有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因此海岛的地缘政治特性突出。文章通过对海岛特性和我国海岛生存现状进行阐述,具体分析我国海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明确海岛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9.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快速震源机制解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2004~200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哈佛大学(HRV)对同一地震快速震源机制解的测定结果.比较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两者矩震级结果;计算同一地震不同反演结果的P轴、T轴空间取向差别.比较结果表明,除了少数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存在明显差别,震源机制类型一致的事件占总数的6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矩震级比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结果偏小,平均偏差约为0.35.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P轴、T轴空间夹角分布较分散,在大约30°附近分布频度较大,这可能代表两个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  相似文献   
100.
<正>地震预警技术利用最初几秒的地震波信号预测地震动强度为潜在的受影响地区发布警报信息,以达到减灾的目的.传统的地震预警技术依托于实体的地震观测仪器网络,仪器的布设运维、信号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针对预警信息的响应技术在一定时间内制约了地震预警的发展. 1868年J.D.Cooper提出了为旧金山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设想(Nakamuraetal.,1988;Kanamori,etal.,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